作品原文
雨中元墓探梅
探梅冒雨興還生, 石逕鏗然杖有聲。
雲影花光乍吞吐,松濤岩溜互喧爭。
韻宜禪榻閒中領,幽愛園扉破處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題名。
作者簡介
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綿津山人,商丘(今屬河南)人。歷仕刑部郎中、山東司皋、江西巡撫,康熙三十一年,調任江蘇巡撫,撫吳十四年。工詩,有《綿津山人詩集》傳世。本詩作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元墓,即鄧尉山,因東晉青州刺史郁泰元葬此山而得名。詩題中的“吾家山”,即夏駕山,在鄧尉山之西。詩篇發端就題寫,寫雨中探梅,幽興斐然,拄杖點石,鏗然有聲。頷聯實寫,吟詠沿途風光,天上的雲影與梅林的花光,互為映發,粉鮮玉皎滿眼明;松間的濤聲和山間的溪流,互相喧爭,交響成悅耳的清韻。頸聯虛寫,坦示自己的審美情趣,宜在僧榻上遠聞梅之清芬,領取閒靜的韻味;獨愛往園扉的破缺處行走,細品梅之幽姿。尾聯一個“望”字,總束以上詩意,鄧尉、銅坑、夏駕諸山,千樹萬樹梅花開,彌望不絕,茫茫白如雪,香氣蓊勃,真如花之海,詩人不禁吟出“香雪海”三字,自覺很滿意,便將它題在岩石上。 《蘇州府志》 稱:“東為夏駕,向未有名,山不甚高,四面皆樹梅。康熙中,巡撫宋犖題‘香雪海’三字於崖壁,其名遂著。”從此,蘇州人賞梅必至“香雪海”,鄧尉梅花,馳名海宇。創作背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時任江蘇巡撫的宋犖來到蘇州光福鎮西的鄧尉支脈馬駕山(俗呼吾家山)賞梅,極目遠望,只見白梅似海,暗香浮動,天姿皎潔,冷艷如雪。遂題“香雪海”三字,鐫刻在馬駕山的石崖上。並賦《雨中元墓探梅》詩紀之。
當時宋犖已經六十三歲,他冒雨持杖面對滿山梅林,領略了“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意境,大有所感。詩之尾聯交代了題名“香雪海”的故事,可訂正民間流傳“香雪海”為康熙南巡時所題之誤。自此,光福探梅以“香雪海”為勝地。每當早春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溢彩,奇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蕩漾,紅綠相間,瀰漫無際。真有“入山無處不花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春遊的主要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