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難忘歲月:我的軍工生涯》是個人的一本工作回憶錄,是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不同時期的歷史,進行了回顧與思考。
作者簡介
懷國模,1932年12月出生,浙江嘉興人,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52年參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鞍山鋼鐵公司技術員、經理秘書,冶金工業部鋼鐵局秘書,永利寧化工廠、華東化工設計院技術員,第二機械工業部技術員、工程師,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參謀,軍委國防工辦副處長,國務院國防工辦副局長,國防科工委綜合計畫部副部長、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晉升為中將軍銜。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會長、科學院學部委員會主席團顧問、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
圖書目錄
上篇軍工生涯
第一章投身原子能工業的初創時期
第一節走上工作崗位的最初六年
第二節投身原子能工業建設
第三節編制兩年規劃
第四節首次核試驗成功及以後的進一步發展
第五節回顧與思考
第二章轉向常規武器工業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中國防工業災難深重
第二節在混亂中的整頓與反覆
第三節技術引進受到干擾
第四節粉碎“四人幫”後全面徹底的整頓
第五節突擊戰備生產
第三章成立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第一節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軍工質量管理
第二節建立統一的技術基礎體系
第三節加強預先研究,積聚發展後勁
第四章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實現軍民兩用的戰略性轉變
第一節軍民結合方針的貫徹,經歷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與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第三節高舉和平利用軍工技術造福人類的旗幟。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第四節三線工廠的調整改造
第五節小三線軍工廠的調整搬遷與改造
第六節貫徹軍民結合的經驗教訓
第五章持續開展戰略研究,編制中長期發展計畫
第一節組織開展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第二節編制國防科技中長期發展綱要和“八五”計畫
第三節海灣戰爭對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啟示研究
第四節加強管理與政策研究
第六章在新的中央專委領導下,實現跨越發展
第一節重新成立中央專委,加強對軍、民重大問題的決策
第二節集中力量,突出重點,研製新一代武器裝備
第三節對外合作,技術引進,提高科技水平
第四節決策載人航天工程,步入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第七章離職退休以後
第一節總結過去,思考未來
第二節對核工業發展方針的幾次建議
第三節編寫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歷史經驗的書刊
第四節回訪各地軍工廠、所
第八章感恩
下篇文章報告選
建立更高的質量工作標準為爭創新的質量管理水平而努力
把握時機、迎接挑戰把國防科技預研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和平發展合作
堅持以質量求效益再創質量工作新水平
加強國際合作開拓軍轉民的新領域
分析現狀著眼長遠進一步加強巨觀質量管理
建設有中國特色國防科技工業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軍轉民的政策與發展
總結經驗不斷進取加快新時期軍用標準化工作的發展
認清形勢增強信心進一步加快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與發展
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把管理與政策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在航空工業總公司民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總結歷史經驗,適應新的形勢,把軍民結合推向新階段
新世紀武器裝備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
發展軍民兩用高技術實現國防科技建設新跨越
經濟全球化與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化
加強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雙向轉移發展軍民結合推進寓軍於民
論國防科技與國家利益
關於我國國防工業發展問題的探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武器裝備建設
文摘
著作權頁:
第三節編制兩年規劃
我在二機部所做的工作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編制“兩年規劃”。當原子能工業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時,1960年7月,中蘇兩國關係惡化,蘇聯中止對華技術援助,突然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供應設備材料,給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造成很大困難。面對困難,中央決心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術。二機部組織力量到基層蹲點,調查研究,摸清存在的問題,強調要用革命精神攻克難關。於1961年5月向中央呈送了《關於當前若干問題的請示報告》,詳細匯報了核工業建設工作的進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若干建議和請求。中共中央對這個報告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於1961年7月作出了《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方面對原子能工業的支援”;要求二機部“加倍努力,加強協作,戰勝困難,完成原子能工業建設的任務”。
經過兩年的努力,原子能工業建設和核子彈研製走上了立足國內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研製和建設上取得了紮實的進展,二機部於1962年9月向中央報告提出“力爭在1964年或1965年實現核武器爆炸實驗”的目標。經羅瑞卿副總理(兼中央軍委秘書長)向毛主席、黨中央報告,毛主席在11月3日批示:“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原子能工業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主要負責督促檢查原子能工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執行,組織協同配合,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及時調度,專委的決定由有關方面堅決保證落實。專委由周恩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傑、孫志遠、段君毅、高揚等15人組成,周恩來任主任。
1964年實現核子彈爆炸試驗這一總體目標確定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制訂實現目標的1963年與1964年生產建設和科研工作規劃,即“兩年規劃”。“兩年規劃”按照1964年底實現首次核試驗這個總目標,把各項任務進行分解,分系統、分層次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這是一項牽涉面很廣,十分複雜、細緻的工作,包括精確計算第一枚核裝置需要用多少濃縮鈾,再一道道工序向前推,需要用多少六氟化鈾、四氟化鈾、鈾精礦,一直到鈾礦石,以及每道工序需要的生產周期和工廠建設條件。當時二機部劉傑部長提出了先根據總體目標倒排年月,即按要求最終完成日期往前排,以暴露工作銜接中的矛盾;然後再順排年月,按工作推進的順序定任務、定進度、定措施,使規劃步步落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平衡,使之前後銜接,左右配套,環環緊扣。這種工作方法,實際上就是按照系統工程的思想進行的。
序言
1932年12月15日,我來到世上。我生於小康之家,在父母的撫養下,度過童年。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為逃避日軍的蹂躪,父親帶著全家跟隨就教的浙江嘉興中學部分師生,轉輾於浙江麗水、碧湖等地,後從溫州經海路到上海。為躲避戰火,全家顛沛流離,歷盡艱辛。
戰亂中父母幾度搬遷,都是為了尋求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我先後就讀於上海的致遠國小、浙光中學,嘉興的嘉興中學,上海的徐匯中學,1952年9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工程系。此時,正值新中國開始了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個人的工作服從祖國的需要,先後在鋼鐵、化工行業工作。由於歷史的機遇,自1958年10月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原子能工業)開始進入軍工行列,一直幹了40年。可以說,我的一生與軍工結下了不解之緣。回顧過去,談不上對軍工的發展有多大貢獻,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跟著走過來了。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歷經建國初期的初創時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受到嚴重的干擾破壞時期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時期。這三個階段我都經歷了。
寫這本書只是寫我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中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不是寫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完整、系統的歷史。在這方面已有《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航空、航天、兵器、造船、電子、核工業等大量文獻,以後隨著歷史發展還會有更多的史料問世。作為一個國防科技工業從艱苦創業到改革發展的親歷者,如果什麼記憶都沒有留下,就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後來者。我的寫作水平不高,且已年屆八十高齡,仍決心要把親身經歷和體會寫下來。我寫的這些東西主要憑個人記憶和保存的部分筆記資料,只能作為一個側面,對國防科技工業的歷史起一點拾遺補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