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雜詩·西北有織婦》【年代】三國
【作者】曹植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雜詩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
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雲。
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
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
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作品鑑賞
這是曹植《雜詩七首》的第三首,寫作年代不詳。詩中寫了一位獨處空閨的織婦對良人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認為其中有寄託,但也無甚確證。因此,也不必穿鑿附會,還是來分析享受一下詩中的美感。這首詩可以分成三節,開頭四句為第一節。“西北有織婦”,這是古詩中多見的起興手法,如《古詩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即是。綺縞,華麗的白色生絹。前兩句寫一位深閨的少婦,她每天都在織著美麗的絲帛,然而,此時她的織品,卻繁多而又錯亂。接著兩句,寫織婦從清晨開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陽西斜,還尚未織成紋理。明晨,清晨。日昃,太陽過午西斜。《詩經·小雅·大東》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移動位置)。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古詩十九首》云:“皎皎河漢女,……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體的動作來反映織婦神思恍惚的心理狀態,但卻沒有交代原因,可以說是一種“懸念”。
中間六句是直接描寫織婦的心情,也是對她為何心如亂絲的解釋。“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雲。”凡有心事而睡不著覺的人總是感到夜長,而在這漫漫長夜中織婦卻一直在深深地悲嘆,而且這嘆息之聲,竟而化作了長嘯,一直上達青天,可見其心事何等沉重,十分浩茫。下面四句是對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麼問題的正面交代:織婦守著空閨,丈夫遠行從軍去了。本來約定三年就能歸來,可如今卻已過了九個年頭,這就是思婦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婦獨自一人在家,這已經是一層淒涼了;本來說好三年回來,思婦天天盼著,好不容易挨過了三年,滿以為可以相聚,結果卻沒有回來,這淒涼悲苦又增一層。三年過去,再三年過去,又三年過去了,卻仍然不見丈夫歸來,這淒涼悲苦,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層。難怪思婦要終夜長嘆,悲沖青雲,也難怪思婦要神思恍惚,終日坐機卻織不成絹了。
第三節是最後四句,詩人筆鋒一轉,寫思婦看到失群的飛鳥繞著樹林飛翔,噭噭(象聲詞,鳴叫聲)悲鳴,尋找自己的伴侶,這自然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與飛鳥何等相似。最後兩句,詩人用生花之筆,讓思婦忽發奇想:希望自己化為陽光,向南方飛馳而去,照見自己的丈夫。這個浪漫主義的幻想顯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織婦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還不能相見,沒有什麼辦法能解除相思之苦。而天上的陽光,卻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陽光是不會漏掉任何一個角落的。這個高超的藝術構思,把思婦刻骨銘心的相思,寫到了無以復加的極端。這可以說是曹植的獨創,它對後代詩人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被譽為“以孤篇蓋全唐”的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描寫思婦月夜念夫時,也曾突發奇想道:“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不能不說是化用了曹植詩句的意境。
全詩三節,從動作到太息,從太息到幻思,寫織婦的相思,步步深入,層次分明,脈絡清晰,不愧為曹植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