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無名氏
詩詞正文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
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
注釋
日落沙洲西邊,坡上明星從高慢慢地降下,戰時報信的烽火台忽隱忽現,戰士們的帳篷一個連一個準備著聞鼓而戰。
解析
這首詩,《樂府詩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辭》;《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十八作《樂府辭》;《全唐詩》卷二十七作《雜曲歌辭》,都未著作者姓名。“水調歌”,古代樂曲名。《全唐詩》題下註:“水調,商調曲也。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疊。它是按照“水調歌”的曲譜填寫的歌詞,因此在聲韻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這首詩寫的是駐守在西域邊境荒野上的連營軍士,聞警候令待征的情景。詩的首二句,就黃昏至星夜軍營極目所見著筆,起得平緩。“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寫出地面的遼闊荒遠,描繪出落日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緩緩西沉的景象。“隴上明星高復低”一句接寫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銷聲匿跡,只見隴山之上明星閃爍,則夜靜可知。“高復低”三字,又狀出星空夜轉的景象,說明時間在緩移,靜夜在加深。詩從日落寫到星出星移,在時間進程上和詩的結構、語勢上,都給人一種悠緩的感覺,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導讀者逐步進入詩人在這兩句詩里著意表現的靜謐境界。第三句陡轉,點出軍情。古代邊防地帶,隔一段距離就於高處設一烽火台,貯狼糞於其上,一旦發現敵情,則燃火示警。“孤山幾處看烽火”,是說原野上連營駐守的軍士,突然看到幾處孤山上燃起的報警的烽火。烽火起於幽深的靜夜,劃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觸目而心驚。又曰“孤山幾處”,則又見警報由遠及近向軍營飛速遞傳而來。極力寫出軍情的緊急,一下子扣緊讀者的心弦。這一句在結構、語勢上,以及它所描述的情事,都恰好與前二句相反,給人以一種突兀、緊迫之感。同時,由於前二句的鋪敘及環境氣氛的渲染,更易於從悠緩寧靜中見突然、危迫與緊張。故前二句乃是欲張先弛,以收取以平顯兀、以緩顯迫、以靜顯動的藝術效果,而成為本句的絕好襯墊。第四句接寫敵情傳來後軍營的反應。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軍營,連成一片,故曰“連營”,關顧首句“大荒”,也點出軍勢之盛。警報傳來,連營軍士臨危而不亂,一切準備工作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容就緒,單等軍令下達,鼙鼓擂響,即出戰迎敵。“壯士連營候鼓鼙”,“候”字下得極妙。有的選本改“候”為“聽”,不僅沒有可靠的版本依據,而且使韻味頓損。“候”者,待令以出征,動在令先,則連營將士行動之神速、戒備之森嚴、軍容之整肅可見;“聽”卻不同了,聞令而未動,則行動之遲緩、軍容之渙散可知。第三句極寫軍情的緊急,造成緊張危迫的氣氛,又正好是本句所敘寫的情事的絕好襯墊,突現出連營將士大敵當前而無所畏懼、從容以待敵的氣概和風度。這首詩全以純客觀的筆調寫景敘事,絲毫不帶有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但是由於它採用層層渲染烘托襯墊的藝術手法,造成環境氣氛上的有張有弛,再配以結構、語勢上的起伏跌宕,故仍能緊緊抓住讀者,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