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我們可以推斷存在著一種“新時代”和一種心理情境,在它們的存在中,這兩種本能依然相互融合與聯合活動,以自戀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弗洛伊德)。實際上,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與自我本能的分離也許基本上反映了個體的這種雙重功能。
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包含著一些雙重驅動的思維,包括:1)自身的存活和2)物種的存活(比如:通過性和愛),為了得到愛,也就意味著要能夠並且願意放棄一些自身的喜好;這會使個體陷入與其他本能的衝突中,這一衝突促使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自戀理論。
弗洛伊德覺得生命的早期有兩種本能,自我和物種的存活本能,相互交織在一起,他還假定更為嚴重的心理障礙(比如偏執和精神分裂)的致病源源自早期的發展階段,孩子形成依戀(一種愛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上,這些基本需求對生存(比如:餵食,保護)至關重要。
後來弗洛伊德修改了他的理論,包括性慾的觀點和死亡驅力(即死亡的願望)。新理論標誌著弗洛伊德的理論上轉移到對心理模型的最終修正,這一新的心理機制由自我,超我和本我構成。
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自體心理學的出現, 使心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以科胡特為代表的自體心理學家,對自戀進行深度的研究。在我們的心理工作經驗中,也看到自戀發展不良導致一系列人格層面問題,包括自戀的需要和其他本能的衝突導致一系列心理困惑。
隨著對心理學的深入研究,特別在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和自體心理學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人的心理發展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軀體意識的發展,一個是心靈(人格)的發展。身體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並且帶有自身的意識,這些意識隨身體的發展而發展,我們稱它為“軀體意識”。一個是內在心理的發展,為了區分,這種心理可以稱為“心靈”(人格),心靈的發展有其自己的發展規律。軀體意識的發展和心靈的發展,似乎是兩條線。可以相互獨立發展,又相互影響。因此,一個人的心理是心靈和軀體意識共同驅動的結果,就像電腦雙核驅動一樣。
因為心靈的年齡可以固著,也可以退行。因此在遭受外界影響時,心靈可能就會退行到他固著的部分,幼稚的心靈重新掌控整個心理,產生與實際年齡不符的情緒與幻想,從而形成幼稚化的心理,及旁人不能理解的行為。有些人雖然已經三十多歲,心靈卻停滯在兩歲左右,這種兩歲左右的心靈和三十多歲的軀體意識共同掌控著自己,導致內心混亂不堪,行為怪異,進而不能很好的適應客觀世界。
如果重新對心靈進行能量灌注,促使其成長到和軀體年齡一致的年齡,或者通過把交織在一起的“內在心靈”與“軀體年齡”進行剝離,讓成熟的軀體意識接管或者掌控自體,回到實際年齡中來。一個人的心理就會重新與客觀現實生活相適應,這樣他的心理問題就會逐步得到解除。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我們開始擴大這種視野,觀察研究這兩者的關係及其在個人身上的影響。
因此,馬侗領通過心理實踐和研究,特別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研究中,從心靈和軀體意識的角度提出雙驅心理學。
主要概念
心靈時空滑動
心靈不像身體成長有固定的年齡,它是一個動態的存在形式,可以穿越到過去,甚至可以進入未來,他也可以一直不成長,也可以分裂幾部分,一部分停滯,一部分成長。
人格的某部分如果在兩歲停滯了,他這部分就一直停滯在兩歲,因為軀體的存在,他就會不生不死。如果一個25歲的人,在他5歲出現心靈創傷,部分人格停滯在五歲。
這樣我們就可以跟隨心靈進行時空穿越,可以隨著他回到以前的時空。一個人心靈的時空是是動態的。如果我們是三十歲的心靈,如果受到打擊,可能就會睡在被窩裡不願出來,這時可能心靈退行到三歲左右,心情好起來,我們可能很快又滑動到三十歲的年齡。
心靈一般是由現在到過去的時空穿越,但也可以滑動到將來,比如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因為家庭出現變故,一下子變得很懂事,他的心靈可能由七八歲成長到成年。他開始主動的幫助家人,承擔家務。但這樣的孩子一直會感到很壓抑和痛苦,沒有自己應有的開心和快樂。他感覺自己的內心很空,像懸著一樣。
由此可以看到,心靈可以在時空內自由的穿越滑動,因為沒有得到某個年齡階段應該得到的營養,心靈就會停滯在這個年齡階段,心靈也可以因為客觀環境的改變而超越自己身體的年齡,心靈年齡大於身體年齡,過早成熟。成人的心靈也可以因為受傷和遭受打擊,回到兒童的某個階段。
心靈的滑動更多的體現人心理功能的成長、發展、成熟的規律,以及心理功能的退行、固著、提早發展等對人類心理造成的各種心理現象。
心靈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混沌期,0-6個月左右:這個時期就像一顆種子,包含著人類的基本結構,需要愛的滋養來發展這些結構及功能。混沌期,最主要的結構就是強大和弱小交織在一起,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分化。這個階段繼續發展就會順利的發展出現人類的基本結構。
第二個階段:脆弱期,6個月-3歲左右:這個階段的任務是脫離弱小感、獲得安全感。如果沒有實現,心靈就會固著在這個階段,他的表現就是虛弱、自卑,感到被傷害,希望得到無條件的照顧等。
第三個階段:自戀期,3-6歲左右,如果他已經脫離了弱小感,就開始下一階段的任務,獲得強大感。希望得到讚賞和支持。沒有得到恰當照顧的孩子,心靈就會固著在這個階段,他的表現是,低自尊、方向感不強,沒有自己的理想,希望得到讚美。
第四個階段:鞏固期,6-11、12歲左右。繼續保持自己內心的強大感。孩子的性格基本得到穩定,獲得穩定的安全感,,也是孩子基本心理結構最終形成的時期。並且在社會活動中,同伴交往中獲得初步的成就感。
第五個階段:實現期,12--成人。我們發現第五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第五階段是人的第二個逆反期的開始,這個階段,孩子逐步的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融入客觀世界,形成掌控客觀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進一步實現心靈強大感的客觀化,形成內心強大和現實強大的相互呼應。如果不能實現內心強大和現實強大的相呼應,也會導致內心的虛弱。
第二三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結構基本形成。第一個階段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精神障礙。第二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可能會形成邊緣人格等。第三個階段如果出現問題會形成自戀人格等
但有個獨特的現象是,第二階段出問題的人也會出現“俄狄浦斯類現象”,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希望獲得無條件的關愛。他是一個內心虛弱的孩子,他一生中都在尋找媽媽,尋找無條件的關愛,女性可能會去尋找一個理想的父親類男友,希望他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她是對媽媽愛的渴望轉移到父親的身上,這個父親其實是媽媽的化身。
諮詢與治療
馬侗領認為,雙驅心理學理論是通過移情幫助個案理解自己的心理年齡,及其所採取的防禦機制,和導致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思維與行為,逐步的用成熟的方式來應對客觀世界,或者通過解析心靈與身體意識的混雜,用成熟的功能來接管幼稚的心靈。在其中,還要通過移情給予求助者建立一種更加包容、溫暖、安全的心理環境,使求助者的心靈得到成長。
雙驅理論,更加注重心靈與身體年齡的矛盾,並且在後期通過移情對其心靈需求重新灌注。最終達到內在結構的完善以及心靈與身體年齡的統一。
雙驅心理學理論的適應症:輕度精神分裂(自知力沒有全部喪失);邊緣性人格障礙(廣義邊緣性人格心理);自戀型人格障礙(廣義自戀型人格心理);神經症心理;健康人群的心靈成長等。
意義
與其他精神分析理論性比來說,雙驅心理學理論著重於心靈滑動的概念,理解人類心理的固著與退行與身體成熟部分的矛盾,以及心靈的發展規律。雙驅心理學是在綜合自我的存活,種族的發展的理論基礎下發展起來的,全面了解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從某種角度更好的理解和幫助一個人。
當然,對於雙驅心理學,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去研究。但雙驅心理學理論為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