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外文名稱: | shuangfengtou | 氣候條件: |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行政區類別: | 行政村 | 著名景點: | 雙豐頭天台寺 |
所屬省份: | 河北省 | 車牌代碼: | 冀E |
所屬地區: | 任縣 | 公交路線: | 103 路 |
歷史由來
據寒山寺碑刻等史料記載:唐代詩僧寒山與天台山國清寺寺僧拾得雲遊燕趙,來到古城任縣東南一個地方,這裡平疇無際,河渠縱橫,花紅柳綠,稻浪飄香,可謂北國江南。二人遂在此結草為庵,修真養性,並用土方草藥為民療疾,不取分文,專以慈悲為懷。數年後,樂以四海為家的寒山離庵雲遊,在蘇州城西十里的楓橋畔“妙利普明塔院”落腳修煉。拾得也棄庵而去,找到寒山。二人在此廣結善緣,專做消災彌劫的大善事。寒山德高望重,人們慕名,遂將“塔院”改為“寒山寺”。
唐代詩人張繼有首名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名揚中外,使人嚮往,但寒山寺卻與任縣雙蓬頭名源有姻。 只因寒山拾得這兩個蓬頭和尚在任縣東南鄉主持多年,救民苦難,人們感恩不忘,故將其村取名“雙蓬頭”。寒山寺碑刻等處有關記載!
相關傳說
和合二仙
誕辰:六月二十九
神職:中國喜神、婚姻之神
寶物:金荷、寶盒
故里:邢台任縣
邢台任縣雙蓬頭村在唐朝前稱雙鳳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此村出了“哼哈”二仙,從不梳頭,村名也以雙蓬頭傳開來,沿用至今。
據傳,當時留壘村有一名孤兒叫石德,家庭貧窮,給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雙蓬頭村也有一位與石德命運相同的孤兒,叫寒山。他們倆經常一塊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親如兄弟。
那時,這一帶是大陸澤南端,經常發大水,河流縱橫,長滿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飽,餓了就挖蓮藕、摘蓮子、捉青蛙,然後高興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當他們開懷大笑時,就會颳起一陣旋風,聚來一堆柴火。他們用柴火把那些東西燒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來。
地主覺得此事稀奇,很想看個究竟,就帶著幾個人向他倆走來。他倆以為地主又來打他們了,於是就拿起蓮蓬、白藕和青蛙,向東南方向跑走。他倆越跑越快,腳下竟升起一朵彩雲,載著他們上天去了。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把他倆跑過的小路稱作“神仙路”,並為他們修廟塑像,稱“荷蛤二仙”。又因他們常在一塊開懷大笑,所以又稱他們為“哈哈二仙”。
和合的本義,系指《周禮·地官》“使媒求婦,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親,將兩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誰知“和合二仙”深受廣大民眾歡迎,與福壽等神,成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義。
以後,二人又輾轉來到蘇州西楓橋鎮妙利普明塔院。寒山當了寺院住持、拾得為寺僧以後,此寺就更名為寒山寺。
唐朝天寶年間,張繼趕考落第,夜宿楓橋寺,寫出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一詩,更使寒山寺名揚天下。寒山無山,寒山有寺。寺雖不大,但鐘聲飄洋過海傳異域;高僧雖少,但信徒異常崇拜。甚至傳說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蓋了拾得寺,與蘇州寒山寺遙相呼應。
“和合二仙”如泣如訴的兄弟情深,使多少遊子肝腸寸斷。“和合二仙”的傳說,越傳越神。有人說他們是文殊、普賢下凡,所以經常眉開眼笑,至今已成為民間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兩個胖胖的仙童,一個紅緞綠褲,手舉一朵綻放的荷花;一個綠緞紅褲,手捧一圓齋盒。兩人都頭梳丫髻,嬉笑顏開,活潑可愛。正是:和氣乃眾合,合心則事合。世人能和合,快活樂如何?
寒山拾得行為瘋癲,似僧似道,似仙似隱,或隱臥洞窟,或飄逸山顛,獨吟山林,滿口呢喃,沒有一點人間煙火氣。賣瘋僧呆,故弄玄虛,相對言笑,互相擁抱,笑做一團,和諧好合,親熱無比,包含祥機,近仙雜儒,頗有靈光。
寒山的詩,描繪林泉景色,譏諷世態炎涼,警勵流俗,既能反映社會生活真實,又隱含著超塵脫俗,有空靈感。寒山其詩,直追陶淵明,睥睨千古,雖是白話詩,看似平淡,明白淺露,但針砭時弊,一針見血。
清《四庫全書》有寒山子詩集二卷,豐乾拾得各一卷。他們被譽為“詩菩薩”、“詩僧”。一般讀書人常常仿效擬和贈唱。康有為吟詩讚道:“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乾又饒舌,化人再去不空空。”胡適也對寒山的詩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