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街道
揚州市邗江區雙橋街道轄區範圍到二道河,南至文匯錄,西達新城河,北沿蜀崗風景區一線。街道共轄有7個社區,現有居民25027戶,人口近8萬人,轄區內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揚州大學、市人行、工行
農行等銀行總部和時代超市等商業網點,有康樂、四季園、東方百合園等文明小區,轄區內交通便利
,人文薈萃。
雙橋人民公社創建於1959年5月,由蘇北農學院五星農場改建而成,隸屬揚州市委。1965年1月—1967年3月又隸屬中共揚州市郊區工委。下轄:長河、武塘、潘橋、雙橋、新河、畜牧、堡城、平山八個大隊和孔巷分場。1964年11月,在社隊建制調整中,改轄為:裴莊、平山、堡城、畜牧、武塘、園林、潘橋、卜橋、石橋、雙橋十個大隊,計108個生產隊。1967年3月—1976年9月為文化大革命階段,1968年3月成立雙橋公社革委會。1976年10月—1987年10月為體制改革階段,1978年3月成立了郊區工作領導小組,雙橋公社隸屬郊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1983年3月,在“市管縣”體改中,建立揚州市郊區區公所,同年3月5日建立揚州市郊區委員會,雙橋人民公社隸屬郊區區公所領導。1984年8月27日撤銷郊區區公所和區委,建立了揚州市郊區人民政府,1983年9月14日中共揚州市雙橋公社改建為中共揚州市雙橋鄉委員會,1983年成立了雙橋公社經濟聯合會,1984年8月雙橋人民公社改建為雙橋鄉人民政府,隸屬郊區區委、郊區政府領導。2001年11月揚州市郊區人民政府更名為揚州市維揚區人民政府,揚州市雙橋鄉人民政府隸屬於維揚區人民政府領導至今。
在市區“西進南下”的戰略實施下,雙橋鄉已從過去的市郊農村鄉鎮,演變為今日之市區中的街辦,成為全市首家實現農村“城市化”的鄉鎮。
雙橋鄉(街辦)位於維揚的西南角,(雙橋街道於2001年1月成立),東臨二道河,西至排澇河,南起文匯路,北接蜀崗風景區一線下轄7個社區、有居民22027戶、約9萬人。轄區內既有名聞遐邇的瘦西湖名勝風景,又有市委、市府、市人大等黨政機關,還有揚州大學等教育單位,也有銀行、超市、住宅小區等。生活方便、馬路寬廣,街道繁華,交通發達,是揚州政治、文化、經濟和旅遊的中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370元,被譽為“蘇北第一鄉”。
一、經濟結構的演變:
30年前雙橋鄉還是一個“以糧為綱”的純農業鄉,二產、三產所占比例微乎其微。20年前,雙橋鄉決心依靠城郊結合部的地理優勢,一產從改變種植結構入手,推廣糧改菜,服務城市,占領市場,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二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培植了一批如今的骨幹企業,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將農民從土地中置換出來奠定了基礎;三產隨著市區的拓展,土地被蠶食,鄉政府”築巢引風”預留沿街門面房,保證了轄區內商圈早設,也為後來三產騰飛設定較大的空間。碧海天、紅泥、聚龍灣、錦江之星揚州店、東方醫院等等一大批三產項目相繼落戶;正是由於20多年的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充分準備,這才使雙橋從容面對土地蠶食殆盡、農民無地可耕的局面,並保持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增長。2005年,全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億元,同口徑財政收入1.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5億元,人均純收入8200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76%、5.2倍、3.5倍和47%。
過去的雙橋,一馬平川,一覽無遺,得天獨厚的是——風景秀麗的瘦西湖,舉世聞名的大明寺,緊鄰雙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膾炙人口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廿四橋就在轄地內……因此,雙橋旅遊資源豐富,占盡地利,自然成為揚州旅遊中心的中心。然而當初雙橋的道路以土路為主,“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鍋粥湯”,而且道路狹窄,加上雙橋境內無高層,無星級賓館等等因素制約了旅遊業的先天優勢。圍繞將先天優勢與後天努力相結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碰撞,於是,雙橋在“美容”上下功夫,在改變自己面貌上花大力氣——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雙橋的外貌特徵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表現在:“高”、“寬”、“清”、“美”四個字上。十年前,雙橋沒有一幢六層以上的高層建築,如今雙橋境內十層以上的建築星羅棋布,不僅樓層平均高度為全區之最,亦為全市之最,這是“高”。過去雙橋幾乎沒有一條象樣的路,如今全鄉東西4橫、南北3縱,繁華、寬廣的大馬路貫穿全境,市內幾乎50%的公車在雙橋境內設有站台,交通特別發達,為全區之最。現在雙橋村村組組都是寬廣的水泥路相通,土路反倒成了鳳毛麟角。雙橋道路之“寬”當為全區之最,在全市亦列前茅。過去由於水質污染,連瘦西湖水一度也讓人掩鼻,而況乎其他河水呢。為創建全國最佳人居環境,2004年雙橋對轄區內的篙草河、沿山河、念四河、宋夾城河進行整治,並通過國家衛生城複查驗收。各條河流水質較前均有改善,水變“清”了。如何讓雙橋之美與時俱進,更加符合現代文明、符合現代人居要求,與國際大都市接軌,這是雙橋近幾年孜孜以求的。僅2004年,雙橋鄉就投入100多萬元對揚子江北路進行美化,這就使雙橋雖非瑤池仙境,卻是人間天堂!對於雙橋外貌特徵的巨變,一位20年前來過雙橋的外地老畫家感觸極深,欣然命筆,揮毫潑墨,畫下了《歸燕迷居圖》,反映雙橋的巨大變化。
二、提升質態,二產增效
雙橋多年來工業經濟增勢強勁,2005年全鄉列統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9.1億元,比2001年增長1.3倍。列統企業完成產值占全鄉工業總產值的60%。江揚電纜廠已成長為全區的工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項目落戶園區。在實行鄉、村、組資產全面“三清”的基礎上,建立公開競租制度。成立了雙橋投資發展公司,賦予集體資產管理工作新的內涵。家電城、文匯廣場、東宇大廈、文匯大廈等自建項目相繼開工建成和開張營業,14家規模企業的產值、銷售已經超過全鄉工業總量的55%以上,其帶動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一批新的增長點已經顯現,為雙橋今後工業經濟的總量擴張和效益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雙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堅持外資、內資、民資齊引,大、中、小項目齊抓,全鄉完成契約利用外資170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865萬元。引進內資、民資萬元,其中新辦項目註冊資金20000萬元以上的6個,進園項目1個。
三、服務城市,發展三產
雙橋融入市區後,雖說鄉與街辦並存,由於土地置換殆盡,實際上全鄉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工作已經寥寥無幾。過去的糧田,如今已經變成街道、樓盤,雙橋鄉已經無農可言。面對失去土地的農民,如何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雙橋採取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城市吃服務,大力發展三產。在土地變成沿街建築時雙橋預留了一批門面房,或出租、或自辦,給失去土地的農民預留一個“飯碗”。卜橋的三產一條街、四望亭路步行街的搶灘布點、都證明了雙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家電城項目協定已經簽訂。文匯廣場規劃、土地手續已經辦結,奧爾瑪特大超市已經拆遷,金匯廣場的供地及規劃手續的辦理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如今雙橋境內商貿氣氛濃厚,碧海天、紅泥、聚龍灣等一批三產項目投產開業,營業質態良好。錦江之星揚州店、東方醫院等新型服務業相繼在轄區內落戶。在農業發展空間銳減的情況下,雙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新建武塘花卉園藝市場和蜀崗花卉園藝中心。
雙橋依託特有的地域優勢,搶占市口、搶建資產,力爭建立新的集體固定資產。藉助城區改造之機遇,武塘新建平保附樓3000餘平方米,年收益40餘萬元。2004年,全鄉新增固定資產1.25萬平方米,新增資產3160萬元。逐步推行先進的資產管理方式,對一些大的集體資產實行公開競租,提高了集體資產效益。
雙橋在強化三產優勢地位的同時,注重產業提升、檔次提升,擴大規模。特別是對奧爾瑪、、數碼城、時代、念四路商貿街等大項目、大企業,雙橋建立專門班子、劃撥專項資金,全過程跟蹤、全方位服務,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做強做大,結長產業鏈。
四、協調發展,促進社區進步
雙橋雖說鄉與街辦並存,由於土地置換殆盡,實際上全鄉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工作已經寥寥無幾,雙橋鄉、村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社區工作上來。全雙橋7個社區,2003年就已有4個社區被評為“市級文民社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兩手抓、兩手硬”,雙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突出加強社區黨建,著重完善社區組織機構,強化社區服務功能,近幾年雙橋強化了組織領導,加大了社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了各項管理及服務措施,把開展創建示範社區和示範街道作為全街道“兩個文明建設”的抓手,同心同德,確保創成省級示範街道。
雙橋2004年投入30餘萬元,改造了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活動中心,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社區醫療、康復、保健、計生等門診。由於雙橋社區的衛生室不僅方便居民就診,而且送醫送藥上門,對困難居民開設家庭病床等服務。同時還積極參與衛生綜合治理,清除衛生死角,確保了社區內淨化、美化、綠化無髒、亂、差現象,近幾年雙橋街道共清除垃圾1000餘噸,社區環境綜合治理達到了國家標準,順利通過省級示範街道驗收。
以“黨的溫暖進萬家”扶貧幫困活動為切入點,成立了8支587人的志願者服務隊伍,形成面向特殊群體、特困民眾的社會服務體系;雙橋方便社區民眾為目標,志願與經營相結合,形成便民網路、利民服務體系;雙橋以保障下崗失業職工及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權益為重點,形成幫困解憂服務體系。近年來雙橋7個社區已為119戶低保戶申請了辦理了低保金,對78戶困難家庭結對幫扶。
雙橋在積極推行醫療保障制度,已經為3500名退休職工辦理了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雙橋的社區工作起步遲,但起點高,工作受到市、區的好評。
雙橋把強化社區工作作為全面貫徹協調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思想保證。而且強調著力特色社區建設,努力實現一社區一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加快發展家政、醫療、文化、諮詢、便民網點等各種形式的社區服務,讓社區居民方便、満意,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穩定的社區環境。特別是雙橋認真做好了低保、五保、雙擁、優撫工作,因此園滿完成徵兵、任務,退伍軍人妥善得到安置。嚴格執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目前全鄉230戶920人享受政府低保。職工統籌進一步規範,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維護,職業介紹工作走在全市鄉鎮前列,2005年開發在就業崗位452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57人。為128人進行了免費在就業培訓,鄉政府購崗293人,全年發放幫扶資金110萬元左右。因此社區成為吸引居民的強磁場,人心安定,生活美滿。
撤銷揚州市維揚區
日前,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2011年11月13日,揚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划動員大會,對區劃調整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省委常委、揚州市委書記王燕文到會講話。會議宣讀了《省政府關於調整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就《關於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實施意見》作了說明,並宣布了相關幹部任免決定。
1996年泰州成立地級市後,揚州市設廣陵區、郊區,轄寶應縣、邗江縣,代管儀征、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2000年12月,邗江撤縣建區,2002年,郊區更名維揚區。這次最新調整後,揚州市區面積擴大到231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到229.1萬人,共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寶應1個縣,代管儀征、高郵2個縣級市。
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主要內容
1、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為江都區行政區域;
2、將揚州市邗江區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併入揚州市廣陵區;
3、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將原維揚區的行政區域與劃出5個鎮的邗江區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