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邑

周公築雛邑二城,後即為洛陽。

簡介

西周周成王時,周公修建城都雒邑,以作為防備東方叛亂的根據地。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徙遷都於雒邑(今日洛陽王城公園附近),《史記·周本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辟戎寇。”,從此成周又稱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築新都,位於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兩都都在今日洛陽市。

沿革

周武王於牧野之戰東征滅商後,回師途中在“管”停留然後向西至“洛”[注 1],計畫在伊水、洛水一帶夏人故地建設新邑[注 2],以加強偏處西方以豐鎬為中心的周人,對東方殷人殘餘勢力的控制。但武王在滅商兩年後即去世,繼位的成王年幼,隨即便發生了三監之亂,監控殷朝頑軍的三監以清君側周公之名義起事,故未能將這一計畫付諸實現。
直到實權可“踐天子之位”的武王弟攝政周公又一次東征平定東方的三監之亂之後,才由召公選址、周公於成王五年開始建設雒邑。《尚書》記載了周公、召公建設成周的經過。先由召公卜宅,選定城址[注 3],然後由周公主持築城,歷時約一年基本建成[注 4]。
雒邑建成,周公將殷人遷移至此,並駐紮軍隊進行軍政統治與殖民。此時雒邑又稱為“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國洛”等。等到成王成年親政自行政權,在雒邑行祭祀,因此雒邑從此又稱為“成周”(一說在平王東遷後才有成周之稱)[注 5]。
西周受到犬戎的侵略滅亡之後,周平王遷都於成周,從此成周又稱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內王子朝勢大,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後因王子朝之亂,晉國率諸侯為周敬王於前510年修築新都,位於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今日洛陽市附近。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
秦滅東周后,改成周為洛陽,為河南郡治,改王城為河南縣治。秦亡後,劉邦於洛陽稱帝,建立漢朝,不久以長安為都,史稱西漢。
此後成周逐漸擴建為漢魏洛陽城隋煬帝遷兩城居民於新建的東都城,兩城宣告廢棄。

人口

夏、商、周三代,洛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人口漸增。至公元前650年,東周襄王時,國都洛陽居住人口達11.7萬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