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隴西地方志書
明嘉靖《鞏郡記》二十卷,本書散佚已久。《明史·藝文志》作三十卷。60年代陸為公在蘭州發現殘刻本一至四卷,依殘本目錄,原為二十卷。另見於《北京圖書館善本目錄》中,存有第十四卷。又四川省圖書館存有第十三卷。1963年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據甘肅省圖書館抄本和陸所藏一至贓殘刻本抄寫一部,分裝二冊,存縣文化館。本志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秦安胡縷宗(可泉)著。全書第一卷為州郡典、州縣典;第二、三卷為疆域表、郡縣表、州牧郡守縣令表、古今人物表;第四至十四卷為地理志、建置志、職官志、選舉志、儀制志、兵戍志、祥異志、食貨志、邊防志、藝文志;第十五卷為歷代紀;第十六至十九卷為列傳;第二十卷為敘述。殘本保存了明代鞏昌府及所轄三州十四縣一些有用資料。
明天啟《鞏昌府新志》二十八卷,見《千頃堂書目》、《傳是樓書目》(作十六卷),清康熙《鞏昌府志》紀元自序中( 稱十二卷)。明天啟元年(1621年) 隴西楊恩(鳳池)著,原書已佚,只有原鞏昌府知府劉文琦序文和楊恩自述,存清康熙《鞏昌府志》中。楊恩《鞏昌府新志後序》載乾隆《隴西縣誌》。
清康熙《鞏昌府志》二十八卷,有刻本、抄本。1984年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根據楊志觀抄本,加標點複印四套,每套八冊。本志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府紀元依據楊恩《鞏昌府新志》原著補輯而成。全志分卷一星野,卷二形圖、疆域、形勝,卷三總記(上、下),卷四沿革,卷五山川,卷六古蹟,卷七風俗,卷八物產,卷九、十、十一建置(上、中、下十目) ,卷十二、十三、十四官政(上、中、下八目) ,卷十五警備(四目),卷十六、十七、十八邊政(上、中、下十四目),卷十九官師表,卷二十武胄表,卷二十一、二十二宦績(上、下) ,卷二十三選舉表,卷二十四、二十五人物(上、下),卷二十六、二十七藝文(上、下),卷二十八雜識。據紀元的府志自序:郡志始於胡可泉,續於楊恩。康熙時,修一統志,徵求各地方志。胡的原志已湮沒,楊的續志亦不可見,遍搜遺稿,重價購求於書商,止得楊恩續志十卷,尚少二卷。且版葉殘缺,字跡模糊,細心核閱,錯訛者更正,繁冗者刪除,缺略者補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冬月始成。
清光緒《鞏昌府新志稿》光緒十一年(1885年),鞏昌知府顏士璋( 聘卿) 請原浹(仲思)續修府志,稿成。顏士璋卸任,稿無著落(見《蘇庵遺稿》中原鵬翎的《先君行述》、《襄武人物誌》後原鵬翎的《跋》及楊凌霄《襄武人物誌續編》中《原挾傳》) 。
清康熙《隴西縣誌》一卷,北京圖書館收藏稿本。1963年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據甘肅省圖書館攝製的顯微膠捲油印一冊,共17頁。系隴西縣知事周繼述(湖北黃陂人)篡修,為所見隴西第一部縣誌。全志綱目分為疆域、形勝、總計、沿革、山河、古蹟、風俗、戶口、徭役、驛所、壇廟、寺觀、城池、公暑、倉庫、設防、鄉賢、名宦、官師、選舉、覃恩、娠恤、節烈、災祥、藝文、土產、方物。康熙時,詔修一統志,徵集各地方志書,各省皆制訂綱目,令各州、縣編志送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隴西縣誌》稿本成,極簡略,純系官輯應徵之作。
清乾隆《隴西縣誌》十二卷,刻本。1984年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根據原刻本,加標點複印四套,每套六冊。分存縣檔案館、隴西師範、縣黨校、縣誌辦公室。清雍正九年( 1731年)隴西知縣魯廷琰(浙江會稽人)奉命纂修。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 成志,乾隆元年(1736年)付梓。全志分卷一、二綸音、星野二目、地輿十三目;卷三、四、五、六建置十四目、官政十九目、官方三目;卷七、八、九人物九目;卷十、十一藝文三目;卷十二雜識六目。據張維《隴右方誌錄》考證:紀元修的府志,疏誤很多(列舉四類三十多條);魯廷琰修的縣誌,考增訂證,較之府志,詳正多了。同時也提出“縣誌沿革所載秦置隴西郡於天水,漢分隴西郡於狄道,置天水郡於襄武,沒有根據”;“志端題天水太守紀元鑑定,以清代知府,忽改題漢魏官名,徒使讀者迷惑”等失實之處。又按《方誌錄》將汪元祐誤為紀元,應據縣誌原本更正。
清光緒《續采隴西縣誌草》三卷,油印本。1963年12月甘肅省圖書館、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據繕寫本(原稿尚存)油印, 分裝三冊,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前後,知府祁永膺(字伯福,廣西博白人)、王建( 陝西蒲城人)任期內,本縣馬如鑒(字月麓、 進士)、劉文炳(字汝彪、舉人)等人纂修。全志分卷一圖考(無)、 星野(無)、疆域、山川、城池、建置、公暑、學校、關梁、祠祀、 貢賦、兵防、水利、驛遞、蠲恤、鹽法、茶馬(無)、物產、風俗、 古蹟、祥異、陵墓、封爵(無)、職官、名宦、選舉、人物共二十七目;卷二忠節、節烈、孝義、節孝、烈女、方言、隱逸(無)、 流寓、仙釋方技、雜記(無)、戶口、倉儲、鄉鎮、學堂、實業農工商礦、度支、金石、厘稅、巡警共十九目;卷三藝文。是清乾隆《隴西縣誌》的續志,五分之四以上的篇幅是記載人物和藝文的,其餘篇目或只簡略幾句,或有目無文,當未定稿。
現當代隴西地方志書
民國《續隴西縣誌》稿本民國21年(1932年),縣長王重揆(山西靈石人)任職期間,議修縣誌,撥款三千銀元,以作經費。民國22年8月16日成立續修隴西縣誌局(設縣教育局內),擬定縣誌大綱,全志分天文志、輿地誌、建設志、民族志、民政志、財賦志、教育志、軍政志、職官志、選舉志、人物誌、藝文志、金石志、紀事志十四個專志。總纂初定閻士磷,旋即病逝,後改定祁蔭傑,不久再推選趙武揚、王海帆。因修志經費多被縣政府挪用,加之其它原困,修志沒有完成。寫初稿的只有楊深的財賦志、建設志,蔡建邦的隴西金石採訪錄,王海帆的隴西大事記,同治丙寅殉難傳、節義節烈、隴西方言志和志余(拾遺)。稿本各存家中,傳抄本分存隴西縣文化館、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
民國《隴西縣誌初稿》 稿本民國37年(1948年),縣長李作棟(會寧人)任期內,成立隴西縣文獻委員會(設縣參議會內),聘請縣參議會議長趙振業為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國光為編纂組長,李馞園為組員。寫成《隴西縣誌初稿》。第一章自然環境十目,第二章社會經濟十二目,第三章地方政府十六目,第四章鄉土人文十三目,初稿本還沒有詳細核正,1949年8月隴西解放,稿本和所有資料都歸中共隴西縣委,1963年從縣委文卷中僅找出前三本(止於第三第第三目),余均遺失。
1964年《隴西縣誌》 油印本1963年1月23日隴縣人民委員會根據縣人民代表大會議案,成立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程國萃(副縣長),程調走後,4 月由縣長王志英繼任,副主任委員汪偉(縣委宣傳部長)、 苟少五( 衛生局長),委員26人。1963年2至7月擬定目錄,第一編總紀二章,第二編地理二篇八章,第三編反動統治與革命鬥爭(或作政治)八章,第四編社會經濟八章,第五編教育、文化、衛生三章,第六編民生二章,第七編人物,第八編叢錄三章。劉祖 寫成《建置沿革》、《紀事》上、下初稿;戴璞寫成《災變》、《金石》、《著述》初稿和《隴西方誌輯要》稿本(均為油印本)。1964年7月底文教局通知停修,資料清交封存,工作人員回原單位。
1990版《隴西縣誌》1983年3月19日,中共隴西縣委(縣委知字[1983]10號)成立《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閻尚人任主任委員,丁鳳、曹宗周、王志誠任副主任委員。辦公室主任莫建成(兼),副主任伍鑫澤。主編趙定有,副主編張義、王利仁。機構成立後,因是年縣委換屆,人員變動,於1984年3月7日對《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作了調整。曹宗周任主任,張成孝任副主任,丁鳳為顧問,張爾康、馮廷祥、楊效祖、莫建成、張義、包勛為成員。之後,工作正式啟動,確定編章,徵集資料,著手編寫。1986年5月2日,縣委根據上級有關精神,對《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領導成員進一步充實加強。由陳得錄任主任,閻尚人、曹宗周、張成孝任副主任,劉士秀、張爾康、丁鳳、馮廷祥、張義、楊效祖、包勛、賈德成、莫建成、徐發榮、羅仲武、王利仁為成員。曹宗周任主編,張義、陳守禮、王利仁、羅仲武、徐發榮、王真等6同志任副主編。歷經5個春秋的艱辛磨礪,終於在1988年眾手成志,經定西地區終審驗收,1990年6月與讀者見面。該志的修成,填補了隴西近兩個半世紀以來先後4次修志未竟的空白。1994年6月,《隴西縣誌》在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首次評獎中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