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機制

隔離機制,是在自然界,造成物種之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後不能產生能育後代的種種原因。可分受精前的和受精後的兩大類。

隔離機制(isolating mechanism):在自然界,造成物種之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後不能產生能育後代的種種原因。可分受精前的和受精後的兩大類。發生在受精前的隔離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地理隔離:由於高山、大海、沙漠、河流等地理因素阻止了兩個群體之間的個體交配,往往導致形成亞種,是物種形成的第一步。(2)季節隔離: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殖季節,如動物的發情期和交配季節,植物的開花時節等。不同物種雖生活在同一地點,但由於繁殖季節不同而不能雜文。例如,北美有三種蛙,生活在同一個池塘里,林蛙(Runasylvatica)在水溫7℃時(2月)產卵,笛蛙(R.pipiens)在水溫12℃時(3月初)產卵,鼓蛙(R.clamitans)在水溫16℃時(3月底)產卵,這樣,由於繁殖季節不同就形成了生殖隔離。(3)形態隔離:由於生物體之間形態結構不同而妨礙了受精,造成生殖隔離。如長距耬斗菜(aquilegia longissima)的結構僅適於由天蛾傳粉,台灣耬斗菜(A.formosa)的結構僅適於由蜂鳥傳粉,故此兩種植物在自然條件下不發生雜交,但人工授精卻能產生可育的雜種;在動物界不同物種由於生殖器官結構不同也不能交配受精。(4)行為隔離:有求偶行為的動物,由於不同物種的異性個體之間缺乏引誘力(如性誘激素不同),所以不能交配而達到生殖隔離。發生在受精後的隔離機制主要包括(1)雜種不活:雖然雜交能產生雜種,但雜種不能存活或在繁殖前即死亡。例如,有兩種亞麻可以雜交產生雜種,但雜種的胚不能穿破種皮而萌發,若人為地剝去種皮,雜種就可萌發生長。(2)雜種不育:有些雜種可以存活,但不能生育,如騾子就是高度不育的。了解生物的隔離機制對於研究物種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