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蒜灸

隔蒜灸屬於艾炷灸之間接灸的一種,主要用治癰疽腫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腫、定痛的作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

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

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主治病證

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瘰癧等的輔助治療。

注意事項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