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
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
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主治病證
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瘰癧等的輔助治療。
注意事項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隔蒜灸屬於艾炷灸之間接灸的一種,主要用治癰疽腫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腫、定痛的作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在治療範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
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
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厘米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瘰癧等的輔助治療。
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皰,須注意防止感染。
隔蒜灸療法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一蒜片進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種治療方法。 隔蒜灸療法的特點是用蒜,利用蒜的藥性,加上灸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
基本概述 操作方法 治療機理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隔藥灸,隨著亞健康的"泛濫",人們對養生的要求提高。艾灸也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隔藥灸。這一艾灸精華和現代中藥科研成果精華的結合,形成了現代的間接灸法——隔藥灸。
隔藥灸 隔藥灸的藥粉末的分類 隔藥灸的 隔藥灸臨床借鑑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首載於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其創立了治霍亂“以鹽內臍中,上灸二七壯...
簡介 分類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間隔灸,即利用其它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的一種方法。
概述 操作方法 主治病症 注意事項間接灸也叫隔物灸,就是將艾炷下面墊著薑片、蒜片、食用鹽或藥餅等辛溫芳香的藥物作襯隔,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又不會像直接灸那樣灼傷皮膚,間接灸的種類有很多種...
簡介 種類 艾炷製作方法沉香條懸灸法:齊灸、排灸、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 使用沉香灸法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有效的,要長期堅持。 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 作用概述 養生三部曲 製作工藝《灸法醫鑒》對中醫各種灸治方法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按艾炷灸、艾條灸、溫和灸、天灸、非艾灸和其他灸分類,共介紹100餘種灸治方法及適應證。臨床篇分別從古代...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香灸是指用艾或中草藥製成的條或柱,用火點然,在經絡上進行治療而達到驅除疾病和保健人體功效的治療,稱為灸療。
灸的起源 香灸介紹 保健穴位 注意事項2010年6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正式註冊成立,萬福灸文化中心的工作走上有序、規範的發展道路。 2011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為中國的...
一、概述 二、起源 三、歷史沿革 四、現代研究 五、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