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IV-48
簡介
九成宮,“九成”者“九重”或“九層”之意,言其高大,在麟遊縣城內。原是隋文帝時建的,名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更名九成宮。唐高宗時一度改名萬年宮,後又恢復原名。周垣1800步,並置禁苑武庫存及宮寺。規模宏偉,景色壯麗,為隋唐離宮之冠。麟遊縣山環水繞,夏日清涼,是避暑的好地方。今縣城的山腳下,杜水潺潺東流,被一個由北向南伸入河中的小山嘴攔住,名石嘴灣。山背舊有凌虛閣,閣雖毀而基址依稀可辨。經東北溝、梳妝檯、水漫嶺、天台寺到西北溝,即九成宮的遺址。在東西兩溝之間有山叫天台山。天台山上面的主峰叫九龍殿,也叫水漫嶺。
嶺上的九龍殿就是九成官的排雲殿。周圍平坦約九畝。在荊棘從中,遺有柱礎、古塊、殘磚、破瓦,兩旁並有土闕遺址各一。正南面臨懸崖,深約百丈。北面連線一條北來南去的山脊,再北端有圓丘陵式的山峰。九龍殿下東面的平地上,遺有一個夯築長寬18米的土台,當地民眾叫梳妝檯。西面是連續的土山,山頭西南兩面是崢嶸的石崖,上有唐代的福昌院,亦名天台寺。天台寺西北山坡上,有貞觀六年立的“九成宮醴泉銘”碑,魏徵撰文,歐陽詢書。書法秀勁,圓潤,一絲不苟,為歐書中的上品。現建碑亭,附唐高宗撰“萬年宮銘並序”碑,供民眾參觀。從九成宮遺址正南跨過杜水,便是鳳台,相傳因隋文帝時落過鳳凰,故名。鳳台西南面還有一處土台,傳說是唐王點過兵將的點將台。再南下到栗川村,有冬日不結凍的“御泉”。“御泉”對面東南方有一所叫宮坪的村莊,傳說是唐宮官府所在地。1980年5月,在遺址內發現一座唐代石砌水井。井台呈方形,每邊長6.52米,井台上部用邊長0.25米的方塊素麵石板和長方形石條砌成。井口為圓形,直徑1.06米,周圍雕有八瓣葵花形圖案。井口外邊有四個相距為3米的柱礎石,直徑為0.28米,中間有圓形小孔,孔直徑為0.14米,孔深0.3米。井台上的砌石、柱礎石和井口的圖案都磨研、雕刻得異常精緻,為研究隋唐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著名離宮,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名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修葺,易名九成宮。現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現存城牆長448米,殘高3~4米。存有夯築宮殿台基、闕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城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
“九五”以來主要保護內容
“九五”以來修建保護碑亭兩座、宮廷水井井亭及門樓,37號大殿遺址回填,保護圍牆、大門修建。
保護規劃制訂。
現存主要問題
目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遍布於麟遊縣城內,範圍面積很大,城市建設和發展對文物遺址的破壞和威脅極大。但由於目前沒有整個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保護規劃,建設性破壞日趨嚴重。
九成宮37號宮殿遺址夯土台基東、南斷面高8米處,隨時有倒塌的危險。目前遺址裸露,風雨侵蝕,風化已脫落。
“十一五”期間主要保護內容
制定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保護規劃,對主要重點的文物及變化區實施保護措施。
加固37號宮殿遺址的四周土體,防止其塌落,造成遺址的破壞。同時對遺址進行回填,加固並部分進行復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