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隆堯秧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邢台為水鄉,種植稻米,農民在從事勞作或休息當中,經常在田間哼唱小曲,稱為稻歌,隆堯秧歌是由古代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穫、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隆堯秧歌誕生於明末清初,形成組班登台巡演於嘉慶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主要特點
隆堯秧歌的主要特點,一是表演舞台性,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於民藝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鄉土性,表演風格飽含鄉土氣息。三是劇目豐富,據統計達二百餘出。四是語言通俗,唱詞道白樸實生動,口語民風濃,唱腔簡單明快。五是伴奏簡易,徒歌乾唱,前期只有武場,以鼓鑼鑔梆為主。後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場樂器。"吃飯吃窩窩,看戲看秧歌”、“扶犁鋤地哼絲弦,紡花織布唱秧歌”等佳話民謠,足以展現出人民民眾對秧歌的厚愛。 隆堯不是其他任何劇種的編譯、分支或從屬,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獨特位置。隆堯秧歌唱腔古樸原始,伴奏僅有武場,沒有文場。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一樣,為其今後的改革、創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間。隆堯秧歌從其產生到現在基本保持原有風格,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對研究、發掘隆堯秧歌隊與研究中國戲劇史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堯秧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傳統劇目。這些項目中既有隆堯秧歌的本戲,
劇目
也有其他的劇目。隆堯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值得指出的是,隆堯秧歌藝人出身都是農家子弟,多無文化,所以它的本戲多無劇本,皆為師傅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現在知道的傳統劇目加上建國以來創作的現代戲,總計200餘出。什麼家庭朝代文武戲,喜劇悲劇神話劇,小戲大戲連冊本,甚至還有一百零八出的《黃蛤蟆娶親》長篇巨型連冊戲,可說是無所不全,應有盡有。其中貼近農家生活的劇目占很大比例:如獨角戲《小二姐做夢》、二人台《借��》、大戲 《鬧大廳》、《山東歉》、《跑沙灘》隆堯秧歌鼎盛時期,曾有200多個團,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現在老藝人大部分都駕鶴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齡邁,無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員因戲曲不景氣另謀高就,只有個別老藝人偶爾組班演出一些小戲或折子戲。目前,當地為保護這一珍貴劇種進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堯秧歌演員隊伍日益老化,觀眾群體非常窄小,發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