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原文出自作品孔子中。很有教育意義的一則故事。
陽貨欲見孔子【原文】
『17.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陽貨接著說:“有才能卻懷著不用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愛嗎?”陽貨自答:“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聰明嗎?”陽貨又答:“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答應你,去做官了。” 【評析】
陽貨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願意與其交往,更不願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卻屈於禮制的要求,不得不在接到陽貨送來的禮物之後回拜他。可見這樣的禮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這是陽貨的計策,還要去,是為不明智。孔子內心根本就不想去見陽貨,所以故意選擇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訪,這樣種行為本身是不誠實,是一種虛偽。“邦無道則不仕”是孔子學術的一個重大原則,可是面對陽貨對這一原則的批判,孔子居然被駁斥得啞口無言,連聲稱是,可見,孔子主張的這一原則是多么軟弱無力。事實上,從孔子為管仲的行為辯護,以及孔子面對弟子的反對和質疑還要堅持去為謀反的公山弗擾的手下去做官,都可以看出孔子對“邦無道則不仕”這一原則,是自相矛盾的。【評析】
上面朋友的解釋似乎對這一章的意思沒有完全的理解,而且對相關歷史也缺乏一個準確的了解。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元代胡炳文《四書通》中對這一段的認識:“此一事耳,而見聖人之一言一動皆時中之妙。陽貨欲見孔子而遽見之,非中也;既有饋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時其亡則中小人之計,非中也;不幸遇諸途而又避之,則絕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辭易至於不遜,非中也;辭之遜而或有所詘,非中也。聖人不徇物而亦不苟異,不絕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剛直不屈,此其所以為時中之妙也。”我覺得這一段的解讀非常好,孔子行事處世中的智慧和高明之處,無不盡數展現。其既能堅持自己原則又能睿智處事的精彩形象放在今天,依然很有教育意義,令人佩服。所以仁者,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另外,陽貨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視和反對的“亂賊臣子”,孔子不願意與其交往,這是對的,然而孔子仕魯,已在陽貨失勢之後,所以上面自相矛盾之說亦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