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市河口中學

陽春市河口中學

陽春市河口中學位於廣東省陽春市河口鎮,座落在河口圩開發區南面,距河口鎮府約800米。整座校園座北向南,地形開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師資精良,近幾年吸引了一部分陽東,陽西的學生來就讀。

基本信息

辦學規模

河口中學現在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3300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兩幢約2800平方米,教工宿舍1幢約2000平方米,學生宿舍樓1幢約2000平方米,學生飯堂1幢約900平方米。設有物理實驗、儀器室,化學實驗室、儀器室,生物實驗室、儀器室,電教室,音樂舞蹈室,美術室,圖書室,閱覽室,電腦室,軟體製作室,還有校長室,副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團委室,校史榮譽室,教師辦公室等,功能室齊全,圖書、儀器充足。250米運動場1個,水泥籃球場2個,排球場1個,羽毛球場2個,體育儀器、設施充足。

河口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現有教學班19個共1300多學生,教職工67人,其中任教師56人,本科學歷3個,在讀本科13人,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33人。

歷史沿革

0校門

陽春市河口中學創辦於1969年1月,這是十年動亂的第四年,教育戰線受到極大衝擊,蒙受重大損失之後,開始複課鬧革命。當時陽春一中被解散,其他中學也進行了大調整、大改組。是年一月,陽春一中、潭水中學崗美中學三甲中學等中學的河口籍學生按上級決定回河口就讀,以上各校也調出部分教師到河口任教,由陳永資、邱運祥、王永居、廖承焰等人組成辦校班子,成立革委會,河口中學宣告誕生,校址暫用現在的河口中心國小。當時國中下放到大隊國小附設開辦,故只有高中生270多人,教職工20多人,1971年下半年開始由黎運端同志就任河口中學第一任校長。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學校經歷了“斗、批、改”和“反覆辟、反回潮”運動,受到極左路線的干擾,教學秩序未能正常化,公社經常抽調師生參加當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該校勞動大軍轉戰各地,分別在龍門水渠、西洋沖水庫、曲水茶灘堤圍、二岔電站等地揮灑大量汗水,為整治河口的山水立了汗馬功勞。

這段時間,黎校長為學校的發展同政府部門多次協商學校選址問題。當時有三個選址,一是中心校對面的農校,大部分學生要過河讀書,考慮到師生安全,否決了;二是金堡大隊,因為金堡是革命老區,但不是中心,如清溪、黃強、河東等地學生從北走到南,路途遙遠,也否決了;三是現在校址,該校址當時是大坡民眾的耕地,徵收難度大,但最後還是下決心徵收了.

0校園一角

1973年開始在校址建校。學校委派當時的鄒鴻柱、邱運祥兩位老師到八甲學習燒制紅火磚技術,學習回來即掀起建新校舍熱潮。全校師生在肖學成校長的帶領下,分工協作,挖土做磚,上山割草燒石灰、燒紅磚,親自動手建成了一批教室、宿舍和一間廚房,開闢運動場一個,並把學校東南面的三座小荒山造成梯地並進行改土,使之成為學校學農基地,這樣,學校便具備了雛型。至1975年學校搬遷完畢,師生全部在新校舍上課和食宿。

1976年,十年動亂結束,經過撥亂反正和大力整頓,學校教學秩序迅速恢復正常。

1977年開始從國小附設國中班招收部分初二學生,學校規模跟著擴大,學生髮展到8班,400多人,教職工20多人。但由於極左路線影響尚未肅清,在70年代中後期,學校大搞學工學農,開山闢地種甘蔗,半天讀書半天勞動,教育走上了“實用主義”邪路,教育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1979年秋開始,陽春縣調整高中結構,全縣僅保留6所高中學校,該校奉命撤消高中班,繼續從國小附設國中招收初二學生,同時開始招收初一級新生,至此,學校成為一所完整的初級中學,當時有學生6班300多人,教職工20多人。‘進入80年代,該校繼續擴大校舍,廣招學生,學設備進一步完善,校風良好。

0校門

1986年被評為陽春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1988年,我省對中小學生實施“一無兩有”政策,開展改造危房運動。在學校領導和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取得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撥款建造了第一幢教學樓。此樓三層共12個教室,面積1200多平方米,從而結束了河口中學無樓房的歷史,同時拆除了所有的校舍危房,建起了一批學生和教職工宿舍。

1991年,學校用教職工集資的辦法安裝了自來水設備,使師生用上了自來水。

1993年已興建了第二幢教學樓,該樓四層1600多平方米,使學校規模迅速擴大,至今已有學生19班共1300多人,在職在編教職工67人。

1992年,廣東省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政策,使學校基本建設突飛猛進。在教育局、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充分調動了社會各方面力量,完善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設定,新開設了物理、化學、生物儀器室實驗室、電教室,鋪設了高規格的水泥混凝土校道,建造了教學樓的前後花園,改造了運動場,新建了宏偉壯觀的學校大門,使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1995建成教工宿舍大樓,1999年建成學生宿舍大樓,從而更加完善了師生生活的環境,為實施環境育人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還按“普九”的要求,大力做好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使學校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等項指標均達到甚至超過了上級的要求,在1995年10月順利地通過了省的“普九”驗收,得到上級的好評。

2001年全省重新規範學校的管理,特別是學校經濟收支管理,實行“一費制”。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2003年秋,該校在教育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著手籌建學校生產實踐教育基地,建築新飯堂,發展後勤產業,既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實踐的場所,也可改善師生生活條件。同時在市人民政府督導室領導的直接指導下,開始創建陽春市一級學校。

辦學成果

該校一向堅持“文明好學、團結進取”的校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領導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學校工作由應試教育逐漸轉向素質教育,寓素質教育於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和一切活動之中,並且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支持教師業務進修,大大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良好校風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86年學生羅才德獲全縣國中六科全能競賽二等獎;1988年和1992年羅國霞、李培分別獲縣化學、數學競賽一等獎,羅斯獲陽江數學二等獎;1996年徐志捺獲全國英語三等獎;1999年曾志獲全國數學華杯賽一等獎,羅建楨獲全國二等獎,張榮強獲陽春等獎;2001年曾志獲全國化學競賽二等獎,羅建楨獲全國物理三等獎;2002年韋國權獲化學省級二等獎,劉棟獲全國數學三等獎;2004年郭子房獲全國數學二等獎,羅讓獲全國數學三等獎,幾年來,該校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縣級各項比賽獲獎學生約280人次。歷年中考成績穩步上升,1992年黃章瑞、鄒蜜兩人的總分排全縣第37、38名;1994年張世勇總分排全縣第24名;1998年徐長科總分排全縣第26名;1997年數學科合格率居陽春市第4名,平均分第9名;1998年體育科平均分第9名,數學平均分第12名;1999年英語科平均分第6名,物理科平均分第8名,數學科平均分第10名。1989年以來,該校升中專、中師學生有1270多人,昇陽春一中、二中有150多人。從建校至今,河口中學培養初、高中畢業生12900多人,先後為各類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合格新生6780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