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

湖南永州市陽明山(山脈)分別於多個縣市區,主體在雙牌縣境內東北隅,與零陵區、祁陽縣、新田縣、寧遠縣等接壤。其面積遠遠大於五嶺之一的騎田嶺。瀟水穿越其山體,主體在於瀟水之東。

狹義的陽明山指其主峰地帶,很小,就在雙牌縣。有的湖南省地圖同時標識兩個範圍的陽明山——正因為雙牌縣一些人宣傳陽明山在雙牌縣,導致新田縣等縣談論本地的該山區時,不稱呼陽明山,而是泛稱山區:因此有必要區別狹義陽明山與陽明山脈。

主峰海拔1625米。五黃公路直通山下。方圓數十裡間,山高水秀、林木茂密,環境幽美,景色迷人,是個天然遊覽勝境。 據地方志載:“陽明山,名山也。荒蟠百里,秀齊九疑。”又云:“其麓險絕,幾疑無路。有銀沙十里,鳥道盤折,上與天齊。及登頂峰,左衡(山)右(九)疑,極目千里,身在雲際,超然出塵。”景致奇特,人多嚮往。

早在唐代,柳宗元就到過陽明山下不遠的地方,著有名篇《游黃溪記》。蓋黃之源,正出於此。祖國名山,多為佛教選勝。陽明山及周圍,宋時建立了僧寺。明嘉靖年間,據說秀峰禪師居於陽明山寺中,歿後其身不壞,供在寺內,號曰“七祖”。此後便成了參禪拜佛的勝地。寺院寬敞(大部已毀),善男信女,來往不絕,而墨客騷人,藉瞻佛以覽勝者,亦往往接踵而至。清尚書陳薦,留有題詠。其餘,讚美自然景色的詩篇很多,佳作亦可成冊。

佛教名山

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 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
陽明山 陽明山

據《永州府志》記載:“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據《陽明山志》記載……萬壽寺由南向北, 從月台拾級而上,依次的下殿、中殿、祖師殿、父母殿、上蓋小青瓦,祖師殿上蓋鐵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秀峰禪師坐化成佛,歿後其身不壞供奉寺內,還供有十八羅漢、二十四孝、十二元覺、十八真人、韋陀、金剛、觀音、如來佛等,殿堂掛有54塊金扁,二十多幅黑漆金字對聯,寺內有鐵香爐四口,銅鐘一口,接近不斷的撞擊聲,震盪遠近山谷,三米多高焚化紙錢的鐵塔,終日香菸裊裊。寺庵108座,萬壽寺、歇馬庵、白雲寺等皆為歷史上有名的寺庵,明朝皇室妙竹公主逃婚至陽明山歇馬建庵,被朱皇封為一品仙姑;明嘉靖年間鄭秀峰禪師三十九歲在陽明山坐化成佛,其身不朽,被皇帝封為七祖佛,常年吸引周邊3省18縣58個香會100多萬善男信女前來拜佛燒香,每年七月至十月,日以千計的善男信女前來朝佛,大有“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之盛況。據說有求必應,靈驗得很。

大黃江源 萬河湖 大黃江源 萬河湖

“天下名山僧占多”。陽明山也不例外,被僧人占作了佛教道場。如今萬壽寺聳立在高高的陽明山上, 氣宇軒昂,睥睨古今,觀看紅塵滾滾,訴說世事蒼茫與紛繁。此外還有白雲寺、歇馬庵、祖師庵等寺庵,多達27處。一座大山就收藏了如此多的寺庵,可見佛氣之盛,山水之靈。因此,陽明山是一座信仰山,也是一座文化山。山上的每一株樹就是一個世界;樹上的每一片葉就是一副心腸;枝頭的每一朵花就是一個境界;山澗的每一滴水就是一種性靈。這濃濃淡淡深深淺淺的山光水色無不張揚禪意的氤氳;感染著滿山的竹木花卉蓬勃向上蒼翠欲滴生機盎然!

陽明山,乃天下名山;萬壽寺,亦為楚粵古寺。名山古寺兩相彰,白雲綠樹霧茫茫,構築了神秘莫測靈異非常的佛教文化氛圍,飛騰海天佛國的祥光瑞靄,將世人推進深越寬弘的精神憩園,獲得安然自在的心理慰藉,因而鑄造了無量功德,凝聚了世俗的心力,激發了巨大的生命活力。

自然地理

萬壽寺景區 萬壽寺景區

地形地貌:陽明山境內70%的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群山連綿,山峰環立,主峰望佛台海拔1624.6米,登峰遠眺,極目千里,上可達九嶷,下可見衡岳,零城冷區和蜿蜒瀟湘,無不歷歷在目。山高谷幽,石怪峰奇,森林茂密,樹種繁多,松濤和鳴,秀竹滴翠,流泉飛瀑,雲山霧海,路轉峰迴,鳥語蟲鳴,奇花異草,相互輝映。身臨其境,宛若進入“鳥鳴山更幽”的人間仙境。

氣候特徵:陽明山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14.2℃,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不低於-5℃,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40天,夏無酷暑,冬無極寒,被譽為“不裝空調不搖扇,伏暑午睡蓋被毯”的仙境。空氣中負離子濃度極高,最高達61018個/立方厘米,具有降塵、滅菌、促進人體代謝功能、治療疾病、增進人體健康之功效,使遊客感到頭腦清醒舒適,心曠神怡。實乃建設避暑、療養場所和夏秋會議中心不可多得的地方。

小黃江源景區 小黃江源景區

自然資源:陽明山土質肥沃,資源豐富,列為省自然保護區。山中盛產竹木,有竹鄉林海之稱。國內名貴稀有的華東黃杉,這裡有成片的次生林;瀕臨絕種的白鷳,亦時在山裡行走翻飛。其他稀有藥 材,珍禽走獸,種類繁多,難以勝記。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動植物寶庫。繞而巍峨的陽明山,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登上高橋峰,俯瞰四圍,永州古城,蜿蜒瀟湘,盡收眼底。陽和山一雲封,靜若太古的幽境;龍潭在潮霧迷漫時則呈汪洋瀚海的奇觀。北陰山樹形奇特;好漢嶺號稱“三天門”;倒漆嶺、歇馬嶺、望佛台、仙神塔等等,不但山川秀麗,許多傳奇故事也美麗動人。

水力資源:湖南省也稱瀟湘,源頭之一就在萌渚嶺—陽明山一帶的瀟水。陽明山水力資源豐富,陽明山水電站建於陽明山森林公園內,共一庫三級。其中一級水電站水頭300m,裝機12.6MW,年發電量4299萬千瓦時。二級水電站水頭329m,裝機25MW,年發電量8855萬千瓦時。三級電站水頭60m,裝機8MW,年發電量2472萬千瓦時。

獨特風光:

陽明山因其“古、奇、靈、秀” 的獨特景致,悠久的“和” 文化傳統及深厚的佛教淵源,先後被授予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民眾最喜愛的“湖南百景” 、湖南“新瀟湘八景” 、首個“綠色中國環境文化示範基地” 和“國家自然保護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稱號。每年5月左右,陽明山杜鵑花競相開放,綿延數十里,蔚為壯觀,被譽為“天下第一杜鵑紅” 。陽明山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是秀峰禪師坐化之地。“和” 文化底蘊深厚,近年通過開展尋“和” 之旅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名人雅士、社會賢達為陽明山題寫“和” 字7000多個,增添了千古名山的“和” 之氣韻。

民間傳說

相傳,遠古這裡是一方終年雲遮霧罩的無名地,後來兩個地仙闖出了這個洞天。

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 陽明山[湖南省永州市陽明山脈]

這兩個地仙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鄭一郎,弟弟叫鄭二郎。兄弟倆看地尋龍, 哥哥拿一根一丈二尺長的銀針在地上走,弟弟手托一個紐扣般大小的銅錢在土內行,每走三步,銀針向地下插一次,如果銀針在哪裡插進銅錢眼孔里,哪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兄弟倆雖有通天入地的本事,但在這裡卻接二連三都未能闖進這雲封霧鎖裡面去,兄弟倆燒起蠟燭錢紙,雙雙跪拜天地,“此處是人傑之地,還是仙山名地,或是佛剎寶地?請讓我們看個明白,不然,死也不暝目!”禱告三日三夜,真誠感動玉皇大帝,白雲濃霧裊裊升騰而去,青天白日下,只見北是一條“黃龍”,南是一條“青龍”,二龍盤踞山脊,會首處是一顆碩大的“珍珠”,原來是當年大禹制服的兩條孽龍。好一個“二龍戲珠”的所在啊,是人地,是仙地,是一塊佛剎寶地!兄弟倆人感嘆一回,對蒼天三叩而起,正欲離去,卻見別處是一片陽光燦爛,而這裡竟然沒有太陽的照耀。

兄弟二人一商量,乾脆好事做到底,又雙雙跪告天庭,請求賜給太陽光熱,玉皇大帝準奏,派太陽神下凡到這裡,將隨身攜帶的一盞天燈掛在這—片土地的上空,並把這裡命名為“陽明山”。從此這裡最先享受到太陽的照耀,昔永州府志載:“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

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末期,陽明山屬“三苗國”地域。夏、商、西周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南境。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據長沙國境內舂溪取名,設舂陵縣(今寧遠柏家坪),陽明山屬舂陵。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析楚國置長沙郡,陽明山屬長沙郡地。始皇時期(244-221年),繞陽明山地域邊沿東南側修“秦馳道”,寬五丈余,類今河道(舊志載)。1983年沿“秦馳道”建成零(陵)寧(遠)公路。

陽明山古稱舂山或舂陵,故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析長沙國於此置舂陵侯國(今寧遠縣),後屬零陵郡。據清光緒年間重刊的《陽明山·祖爺岩志》載:……《新開道路碑記》“永(州)有陽明山之白雲寺,乃前朝東漢建立也……有十八真人燒丹鍊汞,飛身騰空,地址尚存”。

東漢時這裡已經建起了寺院白雲寺,寺中住持是東漢獻帝劉協(公元189-220年)派來的智安和尚。

相傳,中國過去的寺庵道場,大多屬於皇帝的個人行為。自秦始皇為保證他秦家世代為皇,大斷天下“龍脈”開始,歷代皇帝都深信“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身出宰相,葬在龍尾出狀元”,大肆搶占天下名山,以防“真龍天子”出現,搶奪去他們的江山社稷。大概舂陵侯劉買就恰巧葬在了龍頭上吧,其五世孫劉秀擊敗了創漢的王莽,建立東漢王朝,成就了一番霸業,是為漢光武帝。

白雲寺位於陽明山主峰絕頂北側2里許的白雲峰山腰之上,海拔1500多米,這裡山高僻遠,林深壑幽,莫說香火,就是和尚吃的米和食鹽也來之不易,因而當時白雲寺中的僧徒來來去去一直不多,但歷代皇帝一直保持這個寺院,據說和尚們食用的糧米油鹽等物均由國庫撥給,並定期派軍兵用腳力肩挑送上山來,只因為這個地方的“龍脈”太旺盛了!

三國時期,初屬蜀漢,後歸東吳。孫皓寶鼎元年(公元226年)陽明山屬零陵郡舂陽縣,東晉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年)改舂陽為舂陵。

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年),屬零陵郡泉陵縣。

隋代,文帝開皇九年(598年)改泉陵縣為零陵縣,改零陵郡為永州總管府,舂陵併入營道縣,陽明山屬永州總管府營道縣。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割據建梁國,析營道縣置梁興縣,陽明山屬零陵郡梁興縣。

唐代,改梁興縣為唐興、延唐兩縣,陽明山屬零陵郡延唐縣。

五代十國時期,先屬馬殷楚國,後屬周行逢割據地,後晉改延唐為延熹縣。陽明山在零陵郡延熹縣內。

宋代改延熹為寧遠縣,陽明山屬零陵郡寧遠縣,從唐朝起,陽明山白雲寺開始興旺起來,這裡原本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自東漢建寺以來,寺中一些道德深厚的和尚,不但煉就鑄造了一口“響徹千里”的“南屏晚鐘”,還得到了神仙的點化,大道功成,白日飛升,唐朝末至宋朝中期,這裡出了“十八真人”!頓時轟動天下,成為當時的著名寺院,就在宋朝,和尚們又在陽明山絕頂之下的南側,海拔1357米的花崗岩坡地上建一寺院,名日陽明山寺。又在陽明山建庵,原名“昭禪寺”(1515年後改為“歇馬庵”)。

元代、永、道二州,改為永州路,道州路,陽明山隸屬永州路寧遠縣。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陽明山隸屬永州府寧遠縣,正德年間(1510年),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兒秀靈公主為逃婚,更為尋求不老仙方,來到陽明山昭禪寺“盡驅寺僧,歇馬建庵”。憑藉她是公主的威望,憑著“皇糧”生活無憂的優越條件,很快在歇馬庵聚集起108名尼姑。

明朝嘉靖二年(1524年),有衡州明性和尚,號自空,俗姓唐,接管陽明山寺做住持,為的是剃度鄭秀峰,明嘉靖六年(1528年),鄭秀峰年十六,由領臨濟宗旨,取名真聰,號秀峰,剃度為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鄭秀峰閉關坐化,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明藩南渭王派孫菊波與永邑文人蔣湘崖來陽明山祖爺庵啟關諦視,見其宛然如生,發爪尤長,遂頂禮拜伏,相扶披剃,衣履莊嚴,涅槃端坐,告之於南渭王。明藩南渭王知道之後,欽佩鄭秀峰生前的刻苦和高風亮節,更是頌揚鄭秀峰的“以身示世”,於是飛馬報奏嘉靖皇上,嘉靖世宗皇帝聞奏後,很是感動,“遂崇其號日七祖,臨濟正派,改寺名為萬壽寺,”又賜“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寺聯;南渭王又將“東抵黃江岸,西界獅子嶺,南極三江口,北至禹龍岐,劃屬國山,永奉香火,免供民賦焉”。從此,陽明山寺更名萬壽寺。這時整個陽明山共有9庵(寺)18殿。和尚僧徒與尼姑僧徒達幾百人之眾。同時魚目混珠,奸尻是藏。明末,這裡曾設垌官48員,分區治理,陽明山的垌官工作地設在上流垌。

前清取消峒官制度,專設永桂理瑤軍民府於上流峒,陽明山屬永桂理瑤軍民府所轄,清末隸屬永州府寧遠縣。民國3年(1914年)廢府屬衡陽道。民國27年(1938年)湖南劃分為十個行政督察區,陽明山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建縣始末

有史以來,陽明山巍峨險峻,僻在邊陲,漢瑤雜居。元朝以前,瑤民多於漢民,這裡位於湘南中部,東界桂陽,東南界新田,南界寧遠,西南零陵,西北祁陽,東北常寧,東西寬約75公里,南北長約65公里,主峰海拔1624.8米,山高林密,地域寬闊,地形複雜,交通梗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初時,陳友諒率兵入此地,溝通瑤民,扼險為守,經閣都親督軍征討,歷一年之久始克平。

民國初年,南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為反抗官府和豪紳的壓迫與剝削,各地農民武裝乘機在陽明山周圍積蓄力量,準備武裝暴動;1915年呂逢盛、肖玉乾等設立“得勝堂”于波羅洞;周鳳山、徐子林等設立“護國館”於肥源;陳飛鵬、李如鳳等設立“合義堂”於旭日洞;潘石寶、黃文清等設立“龍興館”於白水洞;1916年,周文、鄧德勝等設立館堂於全義江。同年7月,南軍團長趙興發,以戰敗收編隊伍為名駐紮呂公洞,強繳地方團兵的槍枝送給各路農民武裝的館堂,從而使這些只有大刀長予的農民武裝手中有了槍枝彈藥。9月,北軍師吳佩孚,下令衡陽鎮守使趙春森槍殺了南軍團長趙興發,各路館堂的農民武裝見來勢不妙,立即都像有誰指揮調遣的一般,呼啦一下子全部潛入進了陽明山腹地。

1926年5月北伐軍入湘,農民運動高漲,周文提出“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宮污史”等口號,幫助各地農協搜繳團防槍枝,建立農民自衛軍。1927年6—10月,周文聯合陽明山農民武裝,三次攻陷寧遠縣城,連克臨武、新田、藍山、道縣、零陵、嘉禾等七縣,威震湘南。

陽明山農民武裝大規模的攻城克縣行動,嚇壞了當時的統治政府,為鎮壓陽明山地區的起義軍,民國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湖南省政府劃祁陽縣屬之九疑壩、長吉山、花筵江,零陵縣屬之新羅洞、甘溪源、蔗糖,寧遠縣屬之龍潛,鳳凰,石溪、洞樟,新田縣屬之凌家源、烏江源,桂陽縣屬之白水山洞,常寧縣屬之洋山王洞等區域,設定陽明縣,同年十二月,派奉文昭為首任縣長。縣政府初設石鼓源,後移白果市.越一年又六個月,改委奉璧續任縣長。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再委歐冠繼之。

設定陽明縣的首要任務是聯合鄰近各縣地方武裝,有效地清剿鎮壓境內的農民武裝,1928年初,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圍剿”起義軍,許多義軍首領叛變投敵,但周文義無反顧,對起義軍進行軍事訓練,整頓軍紀,嚴禁擾民。在茶蔸源辦起兵工廠,在白果市、黃江源等地建立農會組織。1928年3月,周文率軍南下,攻破三元嶺,柏家坪,團兵節節敗退,寧遠縣長熊兆賢聞訊倉皇逃至道縣求援.5月20日,他擊敗遭縣援寧團兵,進駐寧遠縣城,張榜安民。旋即揮兵北上,攻打新田縣城,許克祥部及道、寧、江,永“剿”總隊唐熙部窮追不捨,被他擊潰。義軍力量得到發展,擁兵二千。

1930年,歐冠調任八縣團防指揮兼陽明縣縣長後,全力“圍剿”周文。1931年元月,歐冠率兩萬多人,環山包圍陽明山,修築碉堡,封鎖山隘要道,切斷義軍與外面的聯繫。周文臨危不懼,親臨前線指揮殺敵,擊潰官兵一次又一次輪番衝鋒。經過近三個月的激烈戰鬥,起義軍彈盡糧絕,餓凍死者甚多。3月,周文率部突圍,一千多義軍被俘,慘遭殺害。周文衝出重圍後,攜妻女經祁陽、湘潭,輾轉到廣西恭城重操舊業,打桶謀生。1934年4月,被人告發,何鍵移交廣西將他抓回寧遠殺害。

自陽明縣建縣以來,所劃六縣之地,一直勘界未定,戶口糧冊,難以移轉,田畝多未升課,田賦亦無從徵收,僅靠省撥經費維持,不具備縣治規模。歐冠乃於民國二十年(1931)十二月呈報湖南省政府批准裁撤,改設陽明特區警備營,湖南省委派何宗漢任營長,辦理善後事宜。兩年後事平,警備營亦撤除。至此,歷時4年多的陽明縣成為歷史。

行政管理

山景 山景

陽明山自古就是佛教聖地,據有關史料記載:東漢時便開始修建寺廟,白雲寺曾鼎盛近千年,現存的萬壽寺始建於宋代,明朝時重修,並將包括現有爭執區域在內的山林劃為“國山”,“永奉香火,免供民賦”。

自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26年(民國16年),歷史長河總計跨過了2312年的時空,而陽明山始終在佛教世襲制下延續發展中走過這2132年,民國16年10月1日,政府開始直接正面參與管理陽明山的實際性事務,要不是農民運動的風起雲湧,佛教世襲制還要在此地延續更長時。

公元1927年在陽明山始設陽明縣,1931年12月裁撤,改設陽明山特區,由湖南省委派何宗漢帶一個營的人馬在陽明山特區設防負責.1933年,何宗漢一營人馬撤除,陽明山特區如同虛設,1938年歸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湖南和平解放,1950年陽明山為黃柏洞鄉,屬寧遠縣上龍盤區管轄,此時陽明山萬壽寺等各寺庵共有和尚尼姑70人,1956年撤區並鄉,將黃柏洞鄉併入上龍盤鄉。

1958年公社化時,上龍盤、清水橋、柏家坪鄉合建為先進人民公社,黃柏洞劃出,另立國營陽明山林場。同年的(1958年)2月,國營零陵縣五星嶺林場建場時,省、地縣聯合工作組將粗漯漕至歇馬庵、祖爺庵、禹龍岌等方圓幾十里人煙稀少的原始天然林和灌木叢林劃入該場管理;1960年3月設立國營零陵縣五星嶺林場陽明山分場,下設三個工區五個生產點,經營管理包括上述山林在內的大塊山林。

1963年建立陽明山國營林場管理局,統一管理三個縣的八個林場,其中包括零陵縣的五星嶺林場(含五星嶺林場陽明山分場)和寧遠縣的陽明山林場;後考慮到陽明山分場距零陵縣五星嶺林場路程遙遠不便管理,管理局決定:將該分場劃歸寧遠縣陽明山林場管理。同年10月,國營寧遠縣陽明山林場經零陵專署林業局調查隊編制了“基本建設設計任務書”和“規劃設計圖”,並逐級報請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審核批准,寧遠縣陽明山林場規劃設計圖的四至(界)為:東至祁陽縣交界,南至陽明山萬壽寺後大山岌,西至雞公冠子,北至馬鞍子下三叉水;粗漯漕至歇馬庵、祖爺岩等約3萬畝山林在規劃設計圖轄至之內。

1965年成立瀟水林區管理局,國營寧遠縣陽明山林場的建制劃歸瀟水林區管理局,1969年在瀟水林區管理局的基礎上建立雙牌縣,國營寧遠縣陽明山林場更名為雙牌縣陽明山國有林場。粗漯漕至歇馬庵、祖爺庵、禹龍岌等3萬畝山林的林地權、林木權按1963年編制、1964年批准的國營寧遠縣陽明山林場規劃設計圖應全部屬於雙牌縣陽明山國有林場所有。

至此,陽明山林場屬社、場合一,全民、集體所有制並存的林場。1984年林場集體部分實行生產責任制,全場總面積10808.133公頃,其中水田104.267公頃。轄4個村19個村民小組,566戶,2653人,其中職工79人,瑤族2戶,7人,其餘均為漢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