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雙鳳舞

雙鳳舞”多在節慶時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歡快、熱烈為主,鑼鼓、伴唱和伴奏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總的來說,該舞給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動作優美,神態生動傳神,自然流暢,有濃郁的鄉土風情。

簡介

“雙鳳舞”多在節慶時亮相,因此它的表演以抒情、歡快、熱烈為主,鑼鼓、伴唱和伴奏起著烘托氣氛的作用。總的來說,該舞給人的印象是:舞姿典雅,動作優美,神態生動傳神,自然流暢,有濃郁的鄉土風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雙鳳舞”曾一度停止。1982年,在陽山縣文化局派員挖掘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時才得以被重新發掘和重視。在有關人員的協助下,和村中老藝人鄧介的悉心傳授下,“雙鳳舞”慢慢恢復了生機,並在表演上有所改進和創新。1983年春節參加了陽山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民間藝術進城”表演,1987年應邀參加了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在廣州東方樂園進行演出。

“雙鳳舞“現已成為陽山鄉鎮農村歲時節日活動的主要民間舞蹈之一,列入了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舞亦作為優秀民俗舞蹈收錄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一書中,成為清遠鳳文化的品牌之一。

風格特色

“雙鳳舞”起舞時,動態矯健、生動活潑、步伐靈活穩健,而且變化多姿。動作的重點在於腳上,要求表演者上步落腳一定要紮實,要以腳帶動腿,完成屈膝的動作。同時要身活、腰活、手活(兩手要靈活操作翅膀的張合、鳳頭的擰擺以及嘴的張合),手腳只有相互配合靈巧,表演的全過程才會顯得協調、流暢。

歷史起源

起肇慶鄧氏傳至陽山

在粵北陽山縣的農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田心鶴,逕下貓,東江龍,旱坑鳳”。說的是當地較為出名的民俗表演活動,其中“旱坑鳳”指的就是陽山“雙鳳舞”。

每逢春節、元宵、端陽、中秋等節日,陽山縣杜步鎮的旱坑村就會響起一陣陣清脆的鑼鼓聲和悠揚的樂曲聲,村民和附近民眾聚攏圍觀,為的是欣賞該村的“雙鳳舞”。

今年元宵節,記者在旱坑村親歷了“雙鳳舞”的表演。上午10時,近百村民早早集中在祠堂等候鳳舞的開始。此時鑼缽聲起,“雙鳳舞”的帶鳳人鄧欽首先焚香燃燭祭拜先祖,隨即領舞吟唱:爆竹聲響滿地紅,今日鳳凰來拜訪;一拜門前增百福,二拜兒孫萬代永興隆。

唱罷,爆竹響起,由兩人執起一雌一雄的鳳凰舞起來。鳳凰是用竹片織成,表面裹以紅緞,造得惟妙惟肖。“雙鳳舞”的動作有展翅、朝拜和開口賜福等,表達村民對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雙鳳舞”起源於明朝的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旱坑村的老人鄧介講述,雙鳳舞傳入旱坑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鄧姓祖居肇慶懷集的鄧家寨,歷代都有舞鳳習俗;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其祖父從鄧家寨遷居杜步旱坑,因其熟習鳳舞,通過他的言傳身教,鳳舞從此便在旱坑紮下根來,流傳至今。鄧介是在14歲時跟隨祖父學會了鳳舞,在鄧介的傳授之下,旱坑村的晚輩有好些人也學會了鳳舞。

“雙鳳舞”除了在節慶表演之外,遇上農村中有喬遷新居、嫁娶、壽誕等喜慶之事,當事人必禮聘“雙鳳”舞之,以為慶賀。久而久之,“雙鳳舞”逐漸成風,這一習俗已成了當地百姓歡慶交往、相互祝願、交流感情、共同娛樂的最活躍、最歡樂、最能宣洩人們情感和抒發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民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