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甲子中學是在“甲秀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甲秀書院始創於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至嘉慶十二年落成(公元1807年)。清朝被推翻後,廢除科舉制度,甲秀書院於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高等國小,原校址在甲子鎮城西社區西北角。一九四一年秋始辦國中,命名為“陸豐縣第三中學”;一九四九年十月,改名為“甲子人民中學”;一九五七年再改名為“甲子中學”,一九五八年九月開設高中班,成為一所普通完中。甲子中學從建立到“文革”前,學校招生範圍包括碣石、碣北、博美、南塘、湖東和甲東、甲西,以及惠來的鰲江、歧石等地。“文革”期間,甲子中學只招甲子鎮的學生(當時每個公社都設有一所完中)。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需要,一九七六年十月在甲子鎮西北城郊的“四片石”規劃另建新校址,一九七八年春,四班高二畢業班先搬上新校址上課,一九七九年春全校搬遷到新校址(現校址)。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甲子中學又承擔著陸丰南片五個鎮(“三甲”、湖東、南塘二鎮東部)近四十多萬人口高中辦學任務。 甲子中學建設新校舍,經過了一段極為艱難而不平凡的歷程:當時甲子鎮政府劃給了一塊墓塜遍布的丘陵地三十多畝,共挖出白骨二千多副,陸豐縣教育局一次性撥給基建費四萬元。至一九七九年春搬遷時,僅建了十二間水泥楹瓦堂結構平房教室,二十間平房單身教師宿舍和一間平房包含廚房小餐廳,那時已負基建款九萬多元。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差。面對這特殊情況,為了辦好甲子中學,學校領導把穩住師心,提高質量,改善辦學條件,同步狠抓。建設資金是當時最為關鍵又是最為困難的問題,經過反覆比較研究,果斷採取了“三個一點”的有效方法:即在有限學校經費中有計畫節支一點;向省、地、縣上級政府要求一點;向社會校友集資一點。至一九八四年夏,王屏山副省長蒞校視察時批給四萬元,連同“三個一點”資金,建了第一棟教學樓,以後每年改建一至二棟平房為樓房,至一九九六年秋,基本實現了校園樓房化,又完成了內外校門和在西面征地十三畝作為操場,南面征地七畝作為校道等建設工程。 因此,長期以來因教學質量好而聞名,如六四屆高中一個班32人參加高考,除12人被清華、北京外語外貿大學、上海交大、中大、中山醫、華師等名校錄取外,還有10多人雖已入圍,但因家庭關係及成份等影響而不能被錄取,成績之優秀,在省內出了名。當時省教育廳派了高教部長和中學處長等四位領導來我校總結先進經驗。據該高教部長介紹,當年該校高考成績在廣東省是數一數二的,和廣雅中學不相上下,其中有一名學生數理化三科都得一百分,這些在當時是保密的,是這位部長透露的。尤其是“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歷年高考不但在縣、地(市)領先面上完中,而且有三分之一年度,進入縣、地(市)重點中學先進行列而受到重獎:一九七八年獲汕頭地區高考三等獎(陸豐僅有一所),八三(八四年高中過渡到三年制無畢業生)、八五、八六、八七年在惠陽地區評為高考先進單位;九四年在汕尾市獲高考成績第二名,錄取前三批的學生僅次於彭湃中學,受到市重獎並在該鎮召開了高考現場會。九三年312人參加高考錄取了212人,錄取人數為陸豐縣、汕尾市各中學之首,而受到市重獎並作了專題介紹。尤其是八六年,113位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錄取80人,其中前三批有57人,當年高考成績榮獲惠陽地區理科第一名,文科第二名,而轟動了惠陽地區和省教育廳。為了鞭策全區重點中學,地區教育處指示各縣(區)抓教育副縣(區)長,教育局長帶領重點中學領導、骨幹統一安排時間到甲子中學聽課.交流經驗。高校擴招六年來不但年年完成市下達的入圍指標,而且有四年超額,尤其是2003年前三批入圍人數225人,超任務86%。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甲子中學的考生中每年均有高考單科成績突出而進入全省前列的。92年復辦國中班以後的95 、96、97三屆國中畢業生參加中考取得了優異成績,95、96兩年獲陸豐市中考總成績第一名(95年平均每生超市平均分84分,96年平均每生超市平均分135.4分),97年獲市中考第三名,從而改變了甲子鎮中考後進局面。 甲子中學畢業生遍布全國重點大學,據不完全統計,有二百多名學生在各所大學擔任班、系、院、校學生幹部,發揮了很好的骨幹作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哈爾濱建築工業大學等名校曾先後來函報喜並感謝甲子中學為他們培養輸送了高素質優秀模範學生幹部。還有一批留學生和博士生,如八一屆高中畢業生邱學青同學現任華南理工大學人事處長,暨是博士教授、又是博士導師,國家級課題組負責人,其研究成果獲國家獎三項、省獎四項、專利一項,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甲子中學黨、政、工、團,在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以來,受到鎮級獎勵38項,縣級獎勵41項,地(市)級獎勵9項,省級獎勵一項。黨支部曾被授予汕尾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曾被評為省先進完中,團委會被授予汕尾市“紅旗團委”,工會被汕尾市總工會授予先進教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