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名家
陸滄浪的畫題材廣泛,尤以人物為佳。興化東嶽廟珍藏過他的一幅《東方朔》,其盈丈人物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觀者無論站在什麼位置上,那雙慧目總是直逼心田,被時人嘆為神品。每年只在四月十四日(呂洞賓誕辰)才在東嶽廟呂祖壇展現一次,是日比肩摩踵、觀者如潮。里下河地區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陸滄浪神筆作畫的傳說。 他的詩,名氣更大。在他官任工部文思院副使時,尚書吳寬特別賞識,推崇備致,使陸滄浪詩名大播。 在明正德間,他的詩畫才能與高郵王馨齊名。王馨,字鴻漸,號西樓,明朝著名的散曲家。其名曲[朝天子]《詠喇叭》以譏諷時政、鞭笞宦官作惡而名噪天下。正如大多興化人只知道陸滄浪是一位畫家一樣,王西樓也是高郵人熟稔的畫家。高郵、興化兩地數百年來流傳著一句內容幾乎相同的歇後語,高郵人說:“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興化人卻說:“陸滄浪嫁女兒——畫(話)多”。至今耳熟能詳,可見其畫作影響之深遠。 陸滄浪的詩也與王西樓一樣以諷刺時政見長。他曾以一首打油詩寫一窩豬(朱),譏訕朱明王族的權利之爭。陸滄浪思路敏捷,詩句智慧詼諧,他不滿宦官劉瑾當道,曾笑書“楊果不果,劉瑾不瑾”。 陸滄浪恃才傲骨,不畏權勢。當時,著名的詩人、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入閣為相,因懼於權勢,唯阿在宦官劉瑾門下,為世人所不滿,但無敢指責者。陸滄浪跌宕放言,直言無忌,竟以七絕一首直投李東陽,詩云: 才名直與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又西。 回首湘江春草綠,鷓鴣啼罷子歸啼。 短短四句,既指責了李東陽才高德虧,有如宋朝孫近溥,在秦檜面前“漫不敢可否事”,被時人嘲為“伴食中書”,又奉勸他“行不得也”、“不如歸去”,回到春草湘江的茶陵故鄉以全名節。此詩一出,海內傳誦,影響很大。李東陽十分慚恧,“由此避路去”,無顏再見這位詩友。
陸滄浪墓
貴州省黎平縣城關北門,有一個叫“潭倉”的地方,那裡原是一片荒坡野嶺,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進城務工的人逐漸在此建房棲身,現已經形成了一個居民區。這個居民區的北面,原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古墓,不過而今它已是面目全非了,墓碑已無,殘存的碑蓋已經在一條小徑的外側作為了行路的保坎,兩根高約4米的呈八棱火炬型石柱的華表,也丟在古墓左右兩側約6米的地方。古墓在小徑內側,現僅存5塊圈墓的圍石,這幾塊圍石左右及上面全被一些亂石包圍砌成一堵水泥磚牆的牆腳,牆內是一戶陳姓人家。墓前小徑外坎是一塊約兩米長、十餘米寬的菜地,菜地下坎有個小水塘。至今尚存兩根華表,中上陰刻楷書“陸滄浪先生華表”,右下陰刻楷書“康熙歲次己卯仲秋吉旦”,左下陰刻“雲甫敬立”。小徑內側的古墓前,左邊立有一塊約1米高、80公分寬的石碑,上面橫刻有“陸滄浪墓”四個隸書大字,大字上方刻有“黎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方刻有“黎平縣人民政府1990年9月18日公布”字樣。若不是兩根華表和此碑所示,真不知此處存有一座名人之古墓。
陸洙在黎平逝世後,葬於北門,人稱“陸公墓”,坐南朝北。城內文星樓下設二賢祠,供奉陸洙及唐朝王昌齡。
滄浪施教五開衛
《黎平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滄浪磊落不羈,正德年間(1506~1521)以詩聞於上,待詔金馬門,晉工部侍郎。以詩諷逆劉謹,謹怒,中傷之,折其齒,流五開衛黃團驛”。 朱元璋統一全國之後,創立了一套新的軍事制度,即都司衛所制度。 都司即都指揮使司,是明朝設立在各省的省級最高軍事領導機關。衛和所則是隸屬於都司的下一級地方軍事機構。在京師和各要害地區設衛所(數府劃為一個防區設衛,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由都司率領,隸屬於五軍都督府。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在今黎平五開衛(駐今城關東門后街的政法大樓處, 人稱“濫衙門”),實行軍政統管,屬湖廣都司。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設黎平府(駐今德鳳鎮黎平寨村東南之官團),轄七個長官司,屬貴州布政司。從此,實行軍政分管,衛歸湖廣(今湖北、湖南),府屬貴州。1435年(明宣宗宣德十年),新化府併入黎平府,黎平府治移入衛城建署城(在前街黃龍山,今縣府所在地),從此府衛同城。 1727年(清雍正五年),改五開衛為開泰縣,屬貴州黎平府,軍政合一。1913年(中華民國2年),廢黎平府設黎平縣(名稱沿用至今)。
陸滄浪被流放到五開衛後,五開衛的長官見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便令他在郡中課童為生,悉心教誨子弟。從此,陸滄浪先生便開創了黎平教育文化之先河。
陸先生因缺牙少齒,講話不關風,教學生認字時,一些字的讀音就走了樣,如:“吃”讀成“七”;“英”讀成“因”等。弟子們習慣成自然,以訛傳訛,傳播開去,就造成了f與h不分、n與l不分、無兒化音和沒有後鼻音“eng、ing”等現象。陸先生明知自己讀走了音,但也無可奈何——“心有餘而齒不足”。從陸滄浪這第一代先生開始,以後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將錯就錯至今。雖然現在推廣了國語,但日常口語依然如故。(該故事反映了方言的“俗詞源”現象)
陸先生從教書的那天起,就由學生家長輪流供飯,每個學生供養一天。陸先生因缺牙齒,飲食十分困難,學生家長多以軟食供奉,雖是千篇一律,但在品種花色上不時變換,倒也適合陸先生的味口。郡中有一顧姓人家,獨出心裁,將本地特產香禾糯米蒸熟晾乾,然後炒脹,用五花豬肉、花生米、香菇、核桃仁剁碎,再加入蔥、姜、蒜等佐料與雞蛋拌勻,用手捏緊打圓如核桃大小,然後蒸熟,揭蓋時芳香四溢,食之既容易咀嚼消化,又利於滋補身體,陸先生非常愛吃。因此物專為陸先生製作,無名,且是圓形,“圓子”或“滄浪圓”的稱謂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