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凡,原名陸慧卿,祖籍浙江寧波,後舉家遷居上海。
人物生平
先後在上海啟秀女中和務本女中就讀。國中時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的救亡運動。入高中後,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她走在上海學生請願隊伍的最前列。八一三全面抗戰爆發後,朱凡先後在清涼寺難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會主辦的難童教養所工作。民國27年(1938年)參加中共外圍組織"雪影社"做救亡工作,義務擔任夜校教員。此時,她改名朱凡,此名字寄寓著她的崇高理想--願當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平凡一兵。
民國28年秋(1939年),剛滿20歲的朱凡參加了江南抗日義勇軍,至蘇(州)常(熟)太(倉)抗日民主游擊區參加革命工作。翌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調至蘇州任中共橫沔區委書記。
民國30年(1941年),朱凡任中共辛莫區委書記。7月,日偽大規模"清鄉",朱凡負責反"清鄉"鬥爭。在工作途中遇上日軍,不幸被捕,被捆系在急速開駛的汽艇後活活拖死,時年22歲。
原型考證
朱凡原名陸慧卿,寧波鄞縣人,復旦大學畢業,抗戰中曾任中共橫沔(miǎn,沙家浜)區委書記,1941年7月犧牲 常熟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經嚴密考證得出結論,沙家浜鎮文化站站長發現朱凡與“阿慶嫂”多處相似點。
“阿慶嫂真的是寧波人嗎?我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裡看到一張寧波籍女烈士朱凡的照片,導遊說這就是《沙家浜》里阿慶嫂的原型。”2009年3月10日,剛剛從常熟市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回來的余先生對記者說。
阿慶嫂 原型眾說紛紜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要是這個曲子響起來,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就會忍不住哼唱起來。
《沙家浜》劇情故事發生在抗戰期間。沙家浜是一個江南的村鎮。新四軍某部和日軍迂迴作戰,一度撤離常熟一帶,留下了十八個傷病員,由地下黨員阿慶嫂負責,安置在沙家浜的革命民眾家休養。
阿慶嫂以開茶館的身份作為掩護,利用反動武裝頭子胡傳魁、刁德一之間的矛盾,展開了緊張複雜的鬥爭,終於使十八個傷病員安全轉移。傷病員脫險後,胡傳魁、刁德一非常惱火,他們當著阿慶嫂的面拷問沙奶奶等革命民眾,企圖破壞沙家浜的黨組織。阿慶嫂和沙奶奶互相掩護,沙奶奶痛罵了敵人,阿慶嫂並乘機了解敵軍司令部的虛實。
《沙家浜》中“智斗”這場戲,深受人們喜愛。舞台上的阿慶嫂是經過藝術加工塑造的。有關阿慶嫂的原型一直有多種說法,有人說阿慶嫂是常熟當地曾任婦女部長、經常捐錢捐物慰問戰士們的老媽媽范惠琴,還有人說阿慶嫂是常熟開過茶館的陳關林烈士的妻子陳二妹。
猜測來猜測去,都是圍繞常熟當地人的,這又怎么和寧波籍女烈士朱凡沾上邊了呢?
原名 陸慧卿 鄞縣 人
余先生說,紀念館裡展出了一張朱凡的婚紗照,穿著一襲雪白的長裙,盡顯江南女子的甜美與溫柔。飄逸的頭紗攏起烏黑的長髮,略遮住了臉上恬淡的羞澀。“那個年代很新潮的女孩子,想像不出她與阿慶嫂有什麼聯繫。”
記者聯繫了常熟市沙家浜景區服務部,工作人員說紀念館裡展出的圖片確實是朱凡烈士,她是寧波鄞縣人,原名陸慧卿,是復旦大學畢業的大學生。
1941年被日軍殘酷殺害
在《鄞縣誌》烈士表中沒有找到朱凡或者陸慧卿的記載。經聯繫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工作人員查了一下史料,終於在《虹口區志》里找到了這么一段記載:
朱凡,原名陸慧卿,生於寧波鄞縣,小時候舉家遷居上海。先後在上海啟秀女中和務本女中就讀。國中時代,她投入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的救亡運動。入高中後,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她走在上海學生請願隊伍的最前列。全面抗戰爆發後,陸慧卿先後在清涼寺難民收容所和上海女青年會主辦的難童教養所工作。
1938年,陸慧卿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雪影社”做救亡工作,義務擔任夜校教員。此時,她改名朱凡,她自己解釋:“朱,紅色,代表革命,我要做紅色隊伍里的平凡一兵。”
1940年秋,朱凡參加了江南抗日義勇軍,至蘇(州)常(熟)太(倉)抗日民主游擊區參加革命工作。翌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調至蘇州任中共橫沔(沙家浜)區委書記。
1941年,朱凡任中共辛莫區委書記。7月,日偽大規模“清鄉”,朱凡負責反“清鄉”鬥爭。在工作途中遇上日軍,不幸被捕,被捆系在急速開駛的汽艇後活活拖死。朱凡犧牲後,沙家浜男女老幼集體出動,在崑山湖找了三天三夜,但沒有發現她的屍體。
新華社、上海《新聞晚報》等媒體2005年4月的報導是這樣介紹朱凡最後的悲壯遇難的:1941年,日本侵略軍對沙家浜地區進行“清鄉”。7月,在一次“清鄉”中,朱凡為了掩護民眾撤退,被日本兵抓住。當時目擊者講,兩天后,日本兵在崑山湖把朱凡雙腿綁在兩艘汽艇上,活活撕開,朱凡壯烈犧牲,年僅30歲。
朱凡確與“胡傳魁”智斗
《虹口區志》里沒有寫朱凡是否畢業於復旦大學,但是復旦大學校史館有一段資料說,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至少有1/3的原型源自復旦學子朱凡。
為什麼確認朱凡就是阿慶嫂的原型?2009年3月10日,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經過嚴密的考證,得出的結論。當時他們注意到劇中的一個細節,就是劇中的“本地人”刁德一不認識阿慶嫂這個人,“這就說明阿慶嫂不是我們常熟人,一定是個外地人。”
曾經從事該項研究的沙家浜鎮文化站站長徐耀良也說:“我們在朱凡身上發現了許多與阿慶嫂之間驚人的相似點。”
據他介紹,在劇中,阿慶嫂是沙家浜鎮的黨支部書記,而朱凡當時就是沙家浜區委書記,二者存在相似性,當時沙家浜是上海敵後抗戰的大後方,所以沙家浜甚至於整個江蘇省,抗戰隊伍中上海人都占了相當比例。當時,上海黨組織歸江蘇省委管轄,朱凡也是上海黨組織派到沙家浜工作的。1939年,朱凡在上海復旦大學畢業,被黨組織派到沙家浜任區委書記,組織當地的抗日鬥爭。
徐耀良說:“最讓我們感到深信不疑的是,朱凡確實與劇中人物胡傳魁的原型胡肇漢鬥爭過。”
1939年,胡肇漢仗著“十幾個人,幾十條槍”經常到沙家浜搶東西,只要胡肇漢一到,沙家浜的商家都要被洗劫一空,而朱凡當時的工作區域恰好是胡肇漢經常率兵搶劫的地區,朱凡的確與胡肇漢屢次展開“智斗”。
經當地黨史研究人員嚴密考證,確認阿慶嫂的原型就是朱凡烈士,常熟市在建設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時,把朱凡作為阿慶嫂的部分原型在館內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