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原北京大學校長]

陸平[原北京大學校長]

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7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簡介

陸平1933年2月加入加入中國共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於革命運動,在學生時代就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他曾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晉察軍區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後於1957年10月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校長。在北大擔任領導期間,他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他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畫,增設了生物、物理、計算技術、西班牙語等十多個學科,創建了十三陵等幾個理科教學基地。他重視並加強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著手創建了北大附中。他組織開展了胰島素、微電子等十多項前沿科學的研究。他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北大、清華科研聯手合作。他還領導制定了北京大學十年自然科學發展綱要,確定了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和學科。他力所能及地抵制“左”的錯誤路線和錯誤思潮,明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提法。在他的努力下,北大發展了一批教授黨員,使一批知識分子骨幹進入到領導崗位。

陸平一生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工作紮實,密切聯繫民眾,廉潔奉公,從不貪圖個人名利。曾任北京大學學生會執行委員、中華民解放先鋒隊華北隊部隊長、中共中央晉察冀北方分局青委書記、中共平北地委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委書記。建國後,歷任青年團中央常委兼青工部部長,鐵道部副部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國羅馬尼亞友好協會會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經歷

1933年2月 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2月底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1933年2月 歷任共青團永吉市(現吉林市)委員會宣傳委員,中共吉林市西區區委書記,河北省互濟會秘書,北京大學學生會執委,北平市學聯常委。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華北隊部隊長,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分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冀察熱遼區黨委秘書長,晉察冀平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平北地委副書記、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軍區政治部主任,察哈爾軍區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

1948年至1952年 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北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常委、青工部部長、鐵道部政治部主任兼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鐵道工委書記、部黨委委員,國家機關黨委委員。

1952年12月 任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原中長鐵路管轄範圍)局長兼黨委書記,中共松江省委常委、黑龍江省委委員。

1954年10月 任鐵道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

1957年10月 調北京大學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校長,中共北京市委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誣陷和迫害,被撤消黨內外一切職務。

1975年7月 重新工作,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後改為航天部)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

1983年6月 歷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1995年 離職休養。

教研碩果

“一二·九”運動時的陸平 “一二·九”運動時的陸平

1961年1月,經歷了大躍進、反右傾等“左”的衝擊後,中心八屆九中全會批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當年9月15日,《高教六十條》正式頒布。陸平以貫徹《高教六十條》為契機,帶領北大師生員工堅持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大力加強知識分子政策和雙百方針的教育,理順了各種關係,北大迎來了一個比較團結、寬鬆、為提高教學質量共同努力的可喜局面。 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1962年,陸平在一次講話中提出:北大怎么辦?過去我們學習蘇聯,現在不要因為蘇聯“修”了,就把蘇聯的教育都否定了,不學蘇聯了。蘇聯的高等教育還是有好東西,比如重視基礎,培養了很多人才,他們的人造衛星上了天。英美的大學要不要學?中國過去的高等教育,很多是學英美的,現在英美的科學技術比我們先進,還要參考他們的東西。中國的老大學有很多經驗,如老北大、老清華都有好東西,也要繼續下來。

為此,陸平在北大建立起教育情報研究室,把蘇聯的莫斯科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等教學計畫翻譯過來,與北大的教學計畫比較,研究參考其精華。這在當時“左”的年代裡,是需要相當勇氣的。在這一思路下,陸平組織修訂理科6年制教學計畫,強調打好基礎並把第二外國語英語作為必修課,用六年制培養碩士水平的學生。

陸平尊重知識,重視發揮專家、教授作用。早在1959年,北大黨組織就吸收了周培源、黃昆、段學復等一批聞名教授入黨,緊接著又提拔了100多名知識分子到北大各級領導崗位上。在陸平的建議與努力下,1962年3月國務院一次就任命了歷史學家翦伯贊、化學家傅鷹、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四位教授擔任副校長,加上已擔任副校長的哲學家湯用彤、物理學家周培源兩位教授,共有六位文理科教授進入了校領導班子。為了提高北大師資水平,1963年,陸平親自掛帥制訂了《北京大學師資培養暫行辦法》,強調依靠老教授們傳幫帶來培養青年教師。

重視科學研究,發展尖端科學,是北大的光榮使命,也是陸平工作的又一著力點。陸平組織理科教師共同研究,很快建立起計算機科學、空氣動力學、原子能物理、放射化學、固體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環境科學等一系列新興學科和專業,為國家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聶榮臻元帥、張愛萍將軍曾親自聽取北大科研工作的匯報。為確定北大科研重點項目,陸平還率理科有關教師訪問了科學院院長張勁夫、一機部部長宋任窮等領導同志。1963年,陸平領導北大制訂出《北京大學1963—1972年自然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綱要》。1965年,北大化學系與中科院經過六年多協作努力,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終於誕生了,1982年該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一成果及100萬次計算機研製等一批成果,飽含了陸平的心血和支持。

陸平勵精圖治提高北大教學質量,敢於發揮老教授作用,大膽借鑑外國聞名大學經驗,制訂科學研究規劃,為經濟建設輸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贏得了北大廣大師生的擁戴。這些正確的決策與做法,也為他日後蒙冤埋下了禍根,在後來的社教運動與“文革”中,竟被概括成“學習蘇聯,參考英美,繼續太學”“教授治校”“智育第一”,當成陸平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大加批判。

世人評價

陸平(右一)陪同周恩來參觀北大 陸平(右一)陪同周恩來參觀北大

陸平重視教學,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水平,尊重和愛護知識分子。他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畫,增設了生物、物理、計算技術、聲學、西班牙語等十多個專業學科,創建了十三陵等幾個理科教學基地。他重視並加強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學,著手創建了北大附中,組織開展了胰島素、微電子等十多項前沿科學的研究。他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清華、北大科研聯手合作。他還領導制定了北京大學十年自然科學發展綱要,確定了重點發展的科研項目和學科。 他力所能及地抵制“左”的錯誤路線和錯誤思潮,明確提出不要再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要再提‘白專’概念,而要提又紅又專,德智體全面發展,要做既有文化又有科學知識的勞動者”。

在他的努力下,北大發展了一批教授黨員,使一批知識分子骨幹進入到各級領導崗位。在北大工作期間正值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他關心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開設了華僑師生食堂、教授食堂。他把自己本應享受的高幹補貼讓給年老體弱的同志,自己卻得了浮腫病。為了保護知識分子,他強調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堅持實事求是的路線。他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直至“文革爆發”,受到打擊迫害。陸平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潔。他總是把人民的利益、黨的利益擺在首位,注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尚空談,敢於直言。他工作作風紮實,密切聯繫民眾,團結同志,廉潔奉公,從不貪圖個人名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