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原理
陷阱類漁具是將漁具固定設定在水域中,攔截誘導捕撈對象,使其陷入而被漁獲的一種漁具。這種漁具允許魚進入但是魚要想返逃卻很困難。此類漁具的漁獲機制,基於阻斷、誘導、分區、陷阱等漁法要素,對沿岸附近或靠岸洄游的產卵、索餌等魚群,攔截其魚道,通過誘導使其陷入而一舉捕獲。
陷阱類漁具是一種簡單的、被動式的漁具,陷阱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法。在古時候,由於潮汐的漲落造成了河和湖的水平面上升下降,使魚被那些由石頭和木棒構成的障礙物攔截住。於是那時的人類就知道了把魚趕往這些有障礙物的地方,可以捕到較多的魚。此外,還發現當魚對障礙物比較熟悉時就很容易逃脫,所以人們就希望能把這些障礙物移到另一個水域去捕魚。然而要移動這樣的天然障礙物或構造類似的障礙物是比較困難的。由於那些構成障礙物的石頭比較重,新的類似的石頭也很難找到,於是漁民們就盡力使用一些相對較輕的、容易取得的東西來製作,比如樹枝、灌木和一些藤類植物。逐漸地,人們用灌木及由藤編制的網創造了更輕的、更容易移動的陷阱,使得他們更方便地到一個新的水域捕魚。另外,還嘗試著在湖泊、江河和沿海水域製作更大、更複雜的欄式陷阱進行捕魚活動。
根據沿岸地形和魚群洄游範圍,有的陷阱漁具規模很大。多數漁具在相當長的期間內固定一處,保持原來的位置不作移動。因此,敷設漁具的漁場位置,應選擇在魚群的洄游通道上,要求歷年相對比較穩定而且捕撈時間較長,具有相當的可捕量。數種不同的捕撈對象,先後經過同一沿岸漁場洄游,更能發揮陷阱漁具的長年捕撈效能。較小規模的陷阱類漁具,也可在較短期間內改變其敷設位置。陷阱漁具通常在海灘潮間帶敷設漁具。有的在河口內灣、島嶼、山岙一帶,利用有利地形,敷設漁具;有的在平潮時將漁具埋入灘底,潮水漲平時吊起上綱及網衣。有的簡單地用石塊壘成一堤岸攔截魚類。它們都是借潮流漲落,攔截隨漲潮而來的魚蝦類,是陷阱類漁具傳統的作業方式。
世界各個區域的魚、甲殼動物、頭足類都具有區域的特徵,然而,一些種類可以在海洋和河口廣泛分布,例如鯊魚和魷魚等。更普通一些的魚、甲殼動物、頭足類可以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冷水水域被發現。大多數的魚、甲殼動物(龍蝦、蝦、蟹等)和頭足類(魷魚、章魚、墨魚等)都可以被陷阱類漁具捕獲。所漁獲的數量取決於作業水域中魚、甲殼動物、頭足類的數量,以及它們在水中的分布。如果它們在水中聚集少,或不四處遊動覓食,就不能算是好的漁獲目標魚種,除非能夠把它們吸引到陷阱中。大多數底層作業的陷阱被敷設在岩礁區作業,在那裡魚和其它生物被礁石和粗糙的地面所聚集。在岩礁區不太適合刺網和拖網作業。魚和甲殼動物可能生活在洞穴里,埋藏在暗礁下或泥土裡。然而,如果魚類在白天或夜晚的某個時間離開這些保護去覓食、交配或尋求更好的保護場所,這可能使漁民有好的漁獲。如果陷阱對所捕的魚有吸引力,就會產生較好漁獲效果。誘餌的選擇也很重要,可以很容易地吸引目標魚類。捕撈對象對陷阱漁具的行為反應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有些魚類畏懼網壁,被攔截後沿網壁一定距離移動,不易進入網內。勉強進入網內,活動範圍小,不易返逃。此類屬被動性陷入(如鯵、鮐等)。有些魚類對網壁不產生恐懼,貼近網壁移動,很容易進入網內,活動範圍大,然而從網門處返逃也容易,此類屬主動性陷入。
陷阱類漁具的種類很多,規模大小懸殊,作業方式也有較大差別。我國海洋陷阱類漁具中,主要以插網型為主,沿海各地均有,主要攔截隨漲潮游來的魚、蝦,待退潮後捕獲,主要捕撈小型魚類、蝦、蟹類,兼捕多種魚、蝦的幼體,對漁業資源繁殖保護不利,應受到限制發展。建網型漁具,敷設在近岸魚類洄游通道上,靠其橫斷潮流的網牆,導魚進人網圈,最後到達取魚部。網牆長度達500m以上,並以捕撈成魚,經濟效益較高,為陷阱類漁具中較先進的作業形式。但由於漁具規模大而結構複雜,同時對漁場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需有島嶼或岬角為屏障,不易受到大風浪侵襲,海底平坦無障礙物,底質泥沙,潮流以往複流為主,流速不大於2kn。目前主要分布於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同時網具的數量也不多,今後在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發展。箔筌型漁具大多數分布於內陸水域,其敷設的地點和漁具結構各異,這是廣大漁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各個水體特點,以及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而創造的。從近期發展情況來分析,這種漁具尚可繼續發展,但對捕撈幼魚應必須採取放寬箔縫,使用大網目取魚部等措施,保護漁業資源,使近海漁業可得到長期利用。
特點
製作簡便陷阱的價格通常很低,而且當地的許多低價材料可被利用;鋪設和起吊陷阱方法簡單,成本不是很高,簡單的陷阱只要用獨木舟或無動力的漁船就可完成操作過程;即使使用更先進的陷阱漁法,與之相應的燃油和設備價格遠低於其它的漁法,如拖網、刺網或圍網;通常來說,由於陷阱捕魚對水下的岩礁沒有破壞,而且能夠控制漁獲量和一些不必要的兼捕魚類,所以這類漁具目前還有一定的市場。
分類
一、按網具結構特點分
根據我國漁具分類標準,陷阱類漁具分為插網、建網和泊筌三個型。
(一)插網
由矩形網衣和插竿構成。網牆一般長數百米,按地形而定。網高隨水深變化。
導陷插網將網牆按“八”字形、曲弧形等多種形狀插置誘導魚類,並設定圈網、取魚部等,使陷入的魚集中。為了誘導魚類,應按地形和魚的洄遊方向,或潮水漲落方向,選定網具敷設形狀。
攔截插網通常按地形插置。它藉助漲落潮流,或河川急流、攔截魚、蝦類。有時還以噪音、驅趕等輔助手段,強制其陷入而捕獲。插網結構簡單、操作簡便,適宜捕獲沿岸灘涂小型魚、蝦類。
(二)建網
建網是陷阱類漁具中規模較大,比較先進的漁具。日本、原蘇聯等使用較多,對漁具漁法的研究也相當深入。我國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等省。
建網漁具由網牆部和網身部構成。網牆攔截和誘導魚類,網身起聚集魚類的作用。網身部有網圈部(或運動場)或帶漏斗網的升網。它們都是以錨、石等將側張綱和型綱固定在一定的場所,並在綱上懸掛網片,使錨、石等的固定力、浮子的浮力、網衣和沉子的沉降力等維持平衡,以保持所需的形狀。建網可分為大折網、落網和袋建網。
大折網是建網的早期網型,由網牆、網圈和取魚部組成。大折網又可分為大敷網和大謀網。大敷網取魚部形狀近似三角形,一邊開口作為魚群入口。大謀網取魚部呈橢圓形,或近似矩形,寬邊僅有狹窄的入口。實際生產中大折網幾乎不再使用。
落網由網牆、升網和網囊(箱網)三部分組成,有的還設定網圈部。其特徵是具有升網這一漏斗狀通道。現在的建網幾乎都有這一結構。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漁獲效率,還有二重落網、二重箱網、在水面下敷設的中層建網、底層建網等。
袋建網由網牆、網圈和網袋三部分組成。它多數敷設在沿岸淺水區和內灣等漁場,規模較小,網具以支柱和錨固定敷設。
(三)泊筌
泊筌型的捕魚原理和漁具結構與建網型相同,僅漁具材料不同。建網型使用網衣,泊筌型主要使用竹、木等材料。根據季節、風流、魚類棲息、洄游習性等敷設漁具,目前在海洋漁具中較為少見。
二、陷阱類漁具按作業方式分
(一)攔截式
攔截式主要有:(1)阻礙魚類活動的陷阱,包括牆、壩、籬笆等。(2)掩蔽式陷阱(傳統陷阱),包括灌木陷阱。(3)可被魚觸動而關閉的陷阱,包括重力式陷阱(或盒狀陷)。(4)離水設定的陷阱,比如,在波浪作用下或在受到威脅時滑行跳離水面的飛魚,這類陷阱可以是箱狀的或木筏式的,鏟斗網有時用來使魚跳躍,任何表面不明顯的陷阱都可以捕捉到陸上棲息的海洋動物,如蟹等。
(二)導陷式
導陷式主要有:(1)管狀陷阱,這種陷阱是狹窄的通道或管子可以用來阻止魚類向後退出,鰻鱺管就屬於這種陷阱。(2)籃筐式陷阱,這是一種全包圍式並且具有很難逃脫結構的陷阱,它們包括由樹木、綱索或塑膠製成的,由帶網衣的鐵環和框架製成的圓錐形或鼓形陷阱(如鼓狀網),由堅固框架製成的類似箱盒的陷阱,有牆網裝置。(3)大型開放式陷阱,這種陷阱有一部分設定有機械裝置能阻止魚逃脫,它們可以用樁或錨固定,或進行漂浮作業,有導魚裝置。
漁具結構
建網由網牆、網圈入口裝置、漏斗網等組成。根據漁獲對象的不同,在漁具結構、網型、網線顏色、網目大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漁具結構應能攔截魚群進路,並起誘導、陷阱、集魚作用,提高漁獲效率。
1.漏斗網
漏斗網設定在落網後網圈和網囊入口處,魚從外網圈運動場通過升網和漏斗網進入區域網路圈。漏斗網內口狹小,可阻止進入網囊的魚返逃出網。
不同魚種對漏斗網的適應性不同。幼鱸、幼鰤等可順利地沿升網、漏斗網進入網囊;鮐、竹筴魚等不輕易靠近漏斗網,它們的入網率與升網、漏斗網的升角有關,升角過大,不易入網。
建網類型不同,漏斗網效果也有差異。一般中底層網漏斗網阻止入網魚返逃的效果比落網好。
2.網牆
網牆起攔截和誘導魚群的作用,通常與岸線、潮流呈一定角度敷設。魚遇網牆後的游向與魚的習性有關。不少魚類進入淺水區遭遇網壁即轉向,並沿網壁游往深水區。因此,建網多半是將網圈和取魚部敷設在深水區,而網牆是由淺水區向深水區敷設。
3.網圈入口裝置
網圈入口裝置在建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是建網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重要標誌。入口裝置的數量,按漁場環境條件、捕撈對象習性、入網率與返逃率等確定。
4.網型
網型和網具規模不同,漁獲也各有不相同。多數魚類受潮流的影響,容易進入下流方向的箱網或袋網。洄游魚群傾向於進入洄游前方的箱網。烏賊類和底層魚類容易進入底層袋網,中層魚類容易進入中層袋網。左右側分別為落網與中層袋網的結構類型,幼鮪魚、竹筴魚、帶魚、鯷、鮐、舵鰹、烏賊等進入落網較多,鯔、花鱸等進入中層袋網較多。三線磯鱸、鯛類等進入落網與中層袋網的比例均勻。鯛魚在深水漁場進入落網較多。
5. 大小和網線粗度
網目大小或網線直徑d與目腳張度a之比值不同,網牆對魚的阻攔誘導效果也不同。通常,d/a=0.02~0.04。網牆目大隨網具規模和對象魚種不同,在50~900mm範圍內變化。牆網d/a值大時,魚群往往難以接近網衣。某些種類魚群追捕餌料魚或被敵害追捕時,當先頭魚一旦穿過網牆網目,整群魚都將隨之穿越。在確定網牆目大和網線粗度時,應考慮阻止魚群穿越網目的效果,以及潮流引起的網衣拱度等情況。
為了防止魚逃逸,並保證網線必需的強度,網圈網目減小,網線加粗,一般d/a=0.04~0.08。網囊部分網目更小,網線更粗,一般d/a=0.12~0.16。 6.網線顏色和材料種類
網囊網線材料色澤鮮艷,入網較多的魚有黑鯛、花鱸、鮃、鰈、刺鯧、金烏賊等。網囊色澤灰暗,入網較多的有星鰻、海鰻等。梭子蟹、對蝦等一般對網囊色澤沒有選擇性。這些捕撈對象對明、暗網囊的選擇性,一方面可能與網線材料種類和色澤的明暗度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網囊內光線分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