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墓

陶谷墓

陶谷( 903——970年),北宋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人。仕後晉,為知制誥掌內外製,參預機要。歷仕後漢、後周,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宋初,為翰林學士承旨,著有《清異錄》。目前所知陶谷墓有兩處,分別位於陝西彬縣、湖北浠水縣。

簡介

陶谷( 903——970年),北宋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人。仕後晉,為知制誥掌內外製,參預機要。歷仕後漢、後周,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宋初,為翰林學士承旨,著有《清異錄》。目前所知陶谷墓有兩處,分別位於陝西彬縣、湖北浠水縣。

一、陝西彬縣陶谷墓

陶谷墓位於彬縣城關鎮劉家灣村東邊台地上,呈不規則圓丘形。墓前有“宋代文人陶榖墓”碑石一通。2003年9月14日該墓被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湖北浠水縣陶谷墓。

位於浠水縣團陂鎮大屋咀村境內的宋代翰林承旨,開國元勛(禮、刑、戶)尚書陶谷墓,歷經千年,在各級政府重視下,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並被列為湖北省第五批保護文物。

陶谷

陶谷生平

陶谷(902——970),字秀實,邠州(今彬縣)人,北宋時著名的文人。在皇朝頻繁交替的五代時代先後擔任了後晉、後漢、後周的許多重要官職,位至侍郎。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禪讓形式奪取後周政權,陶谷當場從袖中取出他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使禪位儀式得以順利進行。由此得到宋太祖的器重。先任禮部尚書,不久又兼任刑部、戶部二尚書。陶谷精通法律,執法嚴明,對貪官惡徒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家鄉邠州城內巡視,得知一官吏縱子行兇,欺壓百姓,便立即查清事實,不但嚴懲了罪犯,還將其父削職為民。陶谷年少即好學,入仕後留心採錄了許多五代時期的新穎語彙,編輯成《清異錄》一書。

陶谷其人

彬縣城西門外南邊靠山一帶的劉家灣村,盛產著名的彬州梨和大晉棗。在村東綠樹掩映的半山坡的一塊台地上,有座距今一千餘年的古墓,墓前矗立著一個碑樓,裡面石碑上刻著“宋代文人陶谷墓”七個楷書大字。這是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一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名勝古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據《宋史》記載:陶谷,字秀實。他祖父名彥謙,自號鹿門先生,曾歷任慈、絳、灃三州刺史,寫詩頗有名氣。他父名渙,在夷州任過刺史。

十歲能文

陶谷十多歲時,就能寫文章。很快被起用為校書郎和單州軍事判官。他強記嗜學,博通經史,能寫一手好隸書。他經常給後漢宰相李嵩寫信,並登門拜訪,顯露自已的才華,引起嵩的重視的賞識,即奏本遷升陶谷的官職到虞部員外郎,知制誥。朝廷的命令條文經常委託他。他的語言雋辨宏博,文字流暢生動,是當時少有的,天子非常滿意。少帝石崇貴登基不久,即賜他緋袍,靴、笏、黑銀帶。天福九年(公元952年)又提升他為倉部郎中。

性格急躁直率

陶谷性格急躁直率,曾因一杯酒和兗帥安審信失了和氣。他被降為太常少卿。後他又上言台司刑獄之弊,少帝果然申條革除其弊。不久,又晉升為中書舍人。他又建議教習樂工,停二舞郎,及禁止民眾砍伐桑樹、棗樹當柴燒,皆得到允從和實施。開運三年(公元946年)賜金紫。

身處亂世

公元947年二月,耶律德光在東京登基,表示自己正式成為中原的皇帝後,他放縱契丹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擄掠,叫做“打草谷”。又下令在都城和各州“括借”錢帛,儲存在內庫中,準備運往北方。老百姓拿不出來,動輒遭到嚴刑拷打。“打草谷”的契丹兵,一批一批的去而復來,搶得到便搶,搶不到便殺。中原數百裡間,人口被屠殺,作物被踐踏,家畜被搶去,村落變成廢墟。人民無法忍受,義兵四起,武裝自己,用暴力來反擊暴力。耶律德光站不住腳,三月里便以天熱北還避暑為名,離大梁北去,他的部下,強迫陶谷同去。陶谷逃匿到僧舍中,裝扮成和尚,軍士一日數次持刀劍利刃威逼,他不從不屈。及至耶律德光死,他遂歸漢,為給事中。隱帝劉承佑,令常參官入宮答對,對陶谷的上言也很賞識。在世宗柴榮即位時(公元954年),陶谷由右散騎常侍擢升戶部侍郎。從征太原後,又為翰林學士。世宗曾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餘人,令各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忻然聽納了陶谷和竇儀等大臣的奏諫。顯德三年(公元956年)遷陶谷為兵部侍郎加承旨。顯德六年(公元9 5 9年)加吏部侍郎。
在此期間,陶谷曾奉使江南。李谷以書抵韓熙載云:“五柳公驕甚”。谷至,果如其言。熙載曰:“陶奉使非端介者,其守可隳也。”乃密遣歌兒秦弱蘭,詐為驛卒女。敝衣竹釵,擁帚灑掃。谷因與通。作《風光好》詞贈之曰:“好因緣,惡因緣,抵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後數日,李主宴於清心堂。命玻璃巨鍾滿斟之,陶毅然不顧。乃命弱蘭歌前詞勸酒,陶大沮,即日北歸。

陶谷仕宋

宋初(公元960年)陶谷轉禮部尚書,依前翰林承旨。太祖趙匡胤將受禪,未有禪文,陶谷即從袖中取出禪位詔書說:“已成矣”。後加刑部,戶部二尚書。在任禮部尚書時,他辦事認真,常和老百姓接觸。他“見後學有文采者,必極言以譽之”,從而得到不少人的擁護,使他的聲名大振。在任刑部尚書時,由於他精通法律,對貪官污吏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彬州城內巡視,有一官吏縱子行兇,大耍無賴,他即上前問明情由,責令其嚴懲逆子,並將此官削職為民。
陶谷在翰林院任翰林學士時,請求調升,趙匡胤就笑道:“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俗所謂“依樣畫葫蘆爾”。對此,陶谷很想不通。他就在翰林院住處的牆上題了一首詩:“官職有來須要做,才能用處不憂無。甚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趙匡胤知道了,對他更加不滿。到底沒有重用他。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陶谷判吏部銓兼知貢舉,再為南郊禮儀使。當時法物制度,多由陶谷所定。時范質為大禮使,不知道帝王外出時的儀仗隊和人甲騎具的裝飾規格,求教於谷,谷答覆得具體明白。范質即依谷說的製造套用。皇帝的乘輿大輦,也是陶谷創造的。曾承用了許多年。陶谷還採摘了後唐及五代新穎之語,編為《清異錄》一書,後人頗引為詞藻之用。開寶三年(970)陶谷卒,享年六十八歲。贈右僕射,為宰相之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