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我國養豬歷史已經有七八千年。在許多古人的墓葬中,遠至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都不乏豬的遺骸,因為人們常常以牲畜的多寡來標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由此,葬豬或以豬做祭祀品就顯得十分重要。家祭時,陳豕於室,合家而祭,故“家”是寶蓋下有個“豕”字,望文生義,只有住處養得起豬才稱得上是有了家。這乃是今天我們所用“家”字的由來。也有人解釋為農耕社會居室之下養一豬。 民間將豬列為六畜之首,豬又稱豕、豚、彘等,是古代勞動人民用野豬馴化而成的。當然,把野豬馴化為家豬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在距今一萬年前的廣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了豬的骨骼。自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時代開始,豬成為中國主要家畜。
文物歷史
北京地區的平谷上宅新石器中期遺址中,也出土過一件距今5000年的陶塑豬頭。 中國古代出土文物中以豬為題材的有玉、銅、陶、瓷、木等很多,著名文物有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豬龍,河姆渡文化豬紋黑陶缽,湖南出土商代豕尊,漢代各種陶豬及豬圈等等。 豬紋黑陶缽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高11.7厘米,長21.5厘米,寬17.5厘米。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文化是目前長江下游已發現的一種原始文化,距今有7000多年,它那豐富的稻作遺存為中國稻穀起源於長江流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其他作物和家畜飼養也有相當的規模,尤其是陶器的製作更具獨特風格,從而證實了長江流域文化並不晚於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