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印拍

陶印拍

陶印拍是製作陶器時,在陶坯上拍出圖案的陶製器物。遠古陶工在製作陶器的胎體上拍印紋飾,美化器物的一種工具。已發現最早的是湖北監利縣出土的5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陶印拍”。

涵義

陶印拍是製作陶器時,在陶坯上拍出圖案的陶製器物。已發現最早的是湖北監利出土的5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陶印拍”。

相關文物

2013年9月3日,監利縣民間文物保護者賴曉平在監利縣獅子山東面塌方的泥水中,發現一個形似蘑菇的器物,在江水中清洗之後,竟是一個底部帶有紋飾的夾砂陶器。這件器物器形十分規整,圓弧形的頂部,握在手掌中非常舒適,頂部內沿刻一串象麥穗一樣連線不斷的人字紋,蒂部的底平面中間,陰刻有象太陽、月亮、星星和雲一樣的四種圖案,中間用縱線和橫線隔開,圖案的外圍刻有一圈人字紋圍繞。

這件陶器高5.5cm,圓頂直經9cm,圓底平面直徑4.6cm。該器物經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博導陳官濤教授鑑定,系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屬大溪文化早期夾砂陶印拍,距今約5千年以前。

歷史相關

新石器時代遺址

監利出土的帶有人臉圖案的陶印拍,武漢大學考古學教授陳官濤認為,這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是一件非常罕見和稀有的陶印拍,印拍上的紋飾有可能是“族徽符號”或部落“圖騰徽識”。

荊州市博物館考古學者武家璧,參與過獅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工作。他認為,該陶器確為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屬石家河文化遺址發現,大約有5000年歷史。這件陶印拍的圖案,為“幾何”圖案,是獅子山遠古陶工在製作陶器的胎體上拍印紋飾,美化器物的一種工具。

在新石器時代,獅子山具備製作大量陶器的資源。山腳,大量白色、紫色陶土,被江水沖刷出來。獅子山和附近的楊林山,不僅發掘出了大量石器和陶器,還發現了多個遠古窯址。

獅子山人類聚落

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證實了獅子山曾是長江中下遊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史前人類聚居的地方。

孫建華認為,在古雲夢澤,處於長江沖積平原的監利縣,並沒有長江大堤,洪水泛濫。海拔較高的獅子山,成為人類聚居、打漁狩獵的好地方。

武家璧說,獅子山附近的楊林山,也曾發現了商代文化層。這表明,獅子山一帶,人類在此居住數千年。而且,獅子山出土的大量石斧、石頭磨製的箭矢,以及紡織用的陶製紡輪、漁網上的陶器網墜,證實在新石器時代,這裡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聚落,有人專門在此制陶,漁獵經濟較為發達。

前些年,隨岳長江大橋施工,獅子山以及長江對面的岳陽市,均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器物。這兩個遺址隔江相望。孫建華認為,賴曉平家中的石錨,表明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使用較大型的船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