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鍾琛

附生,乾隆二十四年第26名舉人。 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三通館纂修官。 乾隆三十二年捐納候補知縣,試署直隸撫寧縣令。

陳鍾琛(1739--1809),字紫岱,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附生,乾隆二十四年第26名舉人。
高祖陳道威,曾祖陳世耀,祖父陳奇玉,皆無功名。
大伯父陳宏誠,字汝和,性誠篤,居鄉以積善為務。攻舉子業,補縣學生。在鄉里行善積德,修道路、興水利、立社倉、建宗祠,人多賴之。卒年九十歲。乾隆皇帝御筆題“友恭篤慶”四個大字賜之。生有五子:長子陳鍾瑤,監生;次子陳鍾瑤,以叔父陳宏謀蔭生,任山東張秋通判,遷河南開封同知,攝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事,諳熟河務,為上司所依重;三子陳鍾珂,出嗣陳宏謀,字鳴遠,學業淹貫,乾隆六年舉人。會試登明通榜。性篤孝,母楊夫人病,與妻子劉氏日夜侍側,衣不解帶者三月。善教子弟,閨門雍肅;四子陳鍾琨任候選縣丞;五子陳鍾理,乾隆六年舉人,登明通榜,任直隸魏縣、湖北潛江、湖南湘陰、常寧等縣知縣,所至有政聲。
二伯父陳宏謀,雍正元年狀元,清代為數不多的“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之一和能臣賢相。乾隆二十八年五月任兵部尚書,六月調任吏部尚書,十月加太子太保銜。二十九年七月擢協辦大學士。三十二年授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三十五年冬十月丁酉,“以衰病乞休,溫旨慰留”。三十六年二月辛巳,“以病乞休,允之,加太子太傅”、“六月壬午,致仕大學士陳宏謀卒”、“六月,行至兗州韓莊,卒於舟次”。孫陳蘭森,字長筠,號松山。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三通館纂修官。大考改刑部主事,擢員外郎。中隨欽差侍郎姜晟讞獄兩湖,尋出守袁州(今江西宜春),調南昌,遷江西鹽法道,屢攝藩臬篆務。繼母去世後,在家守孝期間,從文襄郡王福康安征伐四川苗民叛亂,贊理軍務,同四川提督穆克登阿攻克永綏縣(今湖南花垣)蠟一坪等許多村寨,其餘望風而降,賜孔雀翎。白蓮教徒在四川起義,隨參贊德楞泰前往鎮壓,轉戰四川、陝西、湖北三省,打敗孫老五、齊王氏、姚之富張世虎等白蓮教主要首領。服闋後,補任湖南糧儲道,從討白蓮教,俘獲白蓮教首領羅其清等,押送進京。後調荊宜施道,搜捕白蓮教餘黨,捐獻俸銀,購進糧食,賑濟貧民,保境安民。後來奉命趕辦軍需,卒于歸州軍營,享年七十一歲。贈太僕寺卿銜,賜祭葬,蔭一子入監讀書,以縣丞銓選。玄孫陳繼昌,原名陳守壑,字哲臣,號蓮史,連中“四元”(嘉慶十二年童試案元、十八年鄉試解元、二十五年會試會元、殿試狀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三元”,授翰林院修撰。《清史稿·盧蔭溥(乾隆間永平府知府、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孫)》記載:“嘉慶二十五年,(時任太子少保、戶部、刑部、吏部尚書)典會試,會元陳繼昌,故大學士宏謀玄孫也,鄉試、殿試皆第一。有清一代科舉得三元者,惟乾隆中錢棨及繼昌兩人。”道光二年任陝西鄉試副考官,六年充會試同考官,十年授直隸保定知州,十一年改授山東兗州知府。十二年任通永河道巡察。十五年任江西按察使,翌年署江西布政使。十七年任山西布政使,改直隸布政使。二十三年改任甘肅布政使,二十五年調任江寧布政使署江蘇巡撫,一年後因病告老還鄉,三年後逝世。
父親陳宏議行三,字汝定,生而倜儻,生性篤孝,父母逝世後,守終身之孝,數十年如一日。與人交往,施善與人。
清代舉人出身一般選用教諭、訓導等官,不能直接任用縣令。陳鍾琛中舉後,一直沒有為官。乾隆三十二年捐納候補知縣,試署直隸撫寧縣令。光緒三年《撫寧縣誌》記載:“陳鍾琛,廣西臨桂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知縣事。本文章為吏治,措置裕如,縣試必自定甲乙,人服其公。勸武科起家者,新武成王廟,與文廟並重,他務亦次第修舉。後升河南南汝光道。”
陳鍾琛在撫寧縣任內“大計卓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