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諧聲“幼年好學,與兄弟陳和聲誦經讀史,陳說典故,以學為樂。值同冶回亂,避居山中,得閒,手抄方劑密籍,日夜無懈焉”;陳諧聲與陳和聲兄弟倆少時即攻醫食同源之方劑,抄寫祖輩留下的方劑冊頁,遇上臨摹不清的藥材圖譜,他弟兄倆到太行深山核查,判斷藥食成分的正誤,他們採集挖掘百草,為了一句不知所出的引言,他查閱無數典籍,醫書善本,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書中涉及的知識,陳諧聲與陳和聲都用心論證,直到確鑿無疑。“醫食同源”是古人長久的經驗累積。基本上,只要是食物對疾病有積極作用者,稱為藥品;至於作用溫和者,則稱為食品。這也是“食療一體”“醫食同源”的文化與哲學思維。陳諧聲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藥食同源”在醫學上解釋為,谷、肉、果、蔬等食物是屬於正性,草木、蟲、魚等藥材是屬於偏性的藥。用來治病的藥物,則屬於毒性物質,而且是在不得已時才用,千萬不可隨便使用,這是陳諧聲畢生精力總結的經驗。那個年代,牛肉麵只有生小孩子辦月子、娶媳婦,老人過壽才能吃得到美味,因此還都叫它福祿牛肉麵和壽喜牛肉麵。也就是說家裡有了最最喜慶的事情才能買牛肉做牛肉麵來待客,可見這面非同一般美味。
主要功績
陳諧聲清未參與《荒景食濟》編纂,書以“簡增、繁節、陋刪”為準,系統介紹各種可食用的植物及肉類烹飪方法,其中包括鼠類可食,這不僅是教給人們的荒年生存法則,而且還介紹了多種美食的烹飪方式。
因甘肅一帶連年災荒,陳諧聲與陳和聲還將自己手抄的《救荒本草》和自已編寫的《荒景食濟》帶到陝甘等地,遇荒歲,讓人們按圖而求之,隨地皆有,無艱得者,苟如法採食,可以活命,陳諧聲稱之為救命本草。
陳諧聲對祖輩傳下來的牛肉麵和小車牛肉的做法與吃法要求很高,牛肉、牛骨、土雞、牛肝清燉熬制的牛肉高湯,僅以少許鹽和幾種調料提味就可以嘗到牛肉清湯道地的原汁原味。一碗精烹細調的牛肉麵簡直就像一種藝術品,不僅衝擊人們視覺,誘惑人們的舌頭,也能彰顯他的涵養和專業精神。一碗麵的表現除了他的手藝,也牽涉吃麵者的品味。懂得吃的人會指揮廚藝來配合食性,陳諧聲對吃牛肉麵要求很講究,優其是冬天,他說:“上桌後要在6分鐘內吃完,絕對不可以怠慢,否則就糟賤了這美味佳肴”。先喝二口湯,而後吃麵條和牛肉,所以吃牛肉麵只能速戰速決,方能品味牛肉麵合和之妙的精髓。
陳諧聲對每一種調料配方重點講求調和之美,這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髓。陳家祖傳的滷煮醬肉分為兩大類:即紅鹵和白鹵。其色香味各不相同,屬天然複合香型,味鹹鮮香。紅鹵白鹵各有千秋,屬於煮的範疇,由於鹵比煮的時間長,便屬於單獨的烹飪法,滷煮是京豫晉菜烹製的一種方法。是豫菜冷切肉運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將調味料製成滷水,將原料食材滷煮,主要適用於肉禽類、水產、豆製品。如陳家的滷牛肉,配三種主料,還有五種輔料,整體配方遵守中醫方劑學中"君、臣、佐、使。"之配伍,這樣調製出來的成品,辛膻之味被掩蓋,而整體卻光彩熠熠,芳香四溢,這與中國人貶抑個性、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牛肉麵中的牛肉湯是很好喝的,此湯香味撲鼻,醇香清鮮,牛肉除可暖胃外,牛肉和蘿蔔質地軟爛,牛肉蘿蔔不但可增強肌體的免疫力,牛肉中豐富的蛋白質,還能提高人體抗寒能力和耐力,蘿蔔還可以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陳諧聲通過長期實踐與觀察,對蘇寨蘿蔔不斷進行最佳化改良,使生長期縮短,並提高了耐寒力和畝產量,這在當時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蘇寨蘿蔔肉質密而脆嫩,味微甜,微辣,汁多不糠心,品質極好,蘇寨蘿蔔是做牛肉湯和牛肉麵的上品,所以牛肉湯配蘇寨蘿蔔和上莊姜(懷姜)即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的作用,還有強健筋骨,化痰息風的功效。陳諧聲的爺爺陳維精說:"此湯乃牛肉麵之絕配佳肴"。
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政府召開的“蘭州拉麵歷史淵源與博愛飲食文化傳承座談會”上,博愛縣政協主席牛生霞、博愛縣政府副縣長李秀萍,代表當地政府表達了對河南商報的敬意,稱河南商報對本土飲食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的貢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蘭州牛肉麵創始人第六代孫陳九如則在會上公布了祖傳200多年的秘方。這個秘方是清嘉慶年間國子監太學生、陳氏家譜中排序“十三世”的陳維精當年留給子孫的一首詩,名曰《維精送子位林孫和聲西行手記》:眾鳥高飛盡,“桂子”獨去遠。“豆蔻”年華和,身強余“百倍”。春風草“木香”,“當歸”懷慶府。新綠欲涌,“丁香”初開,花“香葉”茂,“蓽菝”漣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遠難行,高“山柰”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蘇寨。“車前”著吉服馬褂“紅袍”,夜宿“八角”樓,晨飲“胡荽”湯。馬“良姜”行千里,遍“地黃”花時至,司碧玉書聯水席相敬,“月山姜”湯“茴香”豆,烹“肉扣”碗“貴老”忙,橫“披壘”灶。在這首詩里,陳維精將小車老湯牛肉麵的23種調料全部嵌了進去。後來,陳維精的兒子陳位林也參照老父的方法,把滷牛肉的配方嵌進了一首詩里:“豆蔻”枝頭翹,翠竹蘇寨繞。“八角”“大紅袍”,盎然“丁香”笑。“春砂”映階綠,“芳香”溪流跳。“桂香”八月里,騎驢嘆“國老”。
軼事典故
陳諧聲是陳位林的長子,他和弟弟陳和聲是當地的慈善家。他們十分熱心地方公益,見義必為。他們見沿丹河古驛道河段屢經大水的溢涌浸蝕,路脊塌陷嚴重,常有水漫農田,於是慨然提議捐修河道,動工修葺。同年,在鄉紳四鄰的支持下,籌集資金,運籌帷幄,修建橋樑二座,基石鱗次,固若康莊,前後歷時四載。光緒十九年,陳諧聲捐獻田地四畝,資助村中孩子學四書,讀五經。災年時,他還常出谷均糶,接濟鄉鄰。陳諧聲諸多的慈善義舉,清光緒年間,朝庭贈陳諧聲六品官銜。
民國十五年陳諧聲任總理,重修玉皇廟,戲樓,路基,官府嘉其行命其為水官。(見民國十五年的碑文記載),菊純稱他“捐資巨千,勞苦功高”,這對子孫後代的影響非常深遠。陳諧聲樂善好施,碰到賣肉丸小吃,麻糖點心時讓村中小孩盡情吃喝,然後由他一併付帳,在清化一帶,口碑極佳。祖輩積德,兒孫受益,繼承這樣的傳統文化,子孫們受益非淺。
圖陳維精之子陳位林,孫陳諧聲陳和聲,陳諧聲長子陳全天合葬之墓圖中左起陳諧聲三子全常女婿劉十德二子全倫.
如果仔細查閱蘭州牛肉拉麵的歷史資料,人們還會發現,與蘭州牛肉拉麵有關的博愛陳氏族人,不僅有陳維精和陳位林,還有一個陳和聲。據資料顯示,,陳諧聲與.陳和聲是陳維精孫子,正是由於其和回族廚人馬保子等人將蘭州牛肉拉麵創新、改良,統一了標準,才促進了蘭州牛肉拉麵的迅速推廣。作為遠在甘肅蘭州的一種美食,和焦作博愛小車牛肉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在引起河南和甘肅餐飲界熱議之前,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的報導蘭州牛肉拉麵的描述中有這樣一段記錄:有史料記載的蘭州牛肉拉麵來自河南懷慶府。公元1799年(清朝嘉慶四年),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蘇寨村(今河南博愛縣月山鎮境內)陳位林的父親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後,帶入蘭州演變而成的。煮牛肉時放涼已經成了肉凍的膠體狀物,也就是老湯,是小車牛肉里最入味兒的成分,鮮美無比,此湯乃是做牛肉麵的上品。
耕讀傳家
陳家祖輩世代為耕讀人家。陳維精的長孫陳諧聲是從私塾開始到清贈六品官,是滿腹經論的“老夫子”,他既有“一肚子好墨水”,寫的一手好字,又是個“種田的好把式”。他在農忙時和弟弟陳和聲趕牛犁田,下田播種。特別是到了每年年三十的這幾天,辛苦了一年,整個蘇寨村,近百戶農家的對聯基本都是他和弟弟陳和聲寫的,他們能根據各家的特點,撰寫對聯,用對聯答謝全村。豐年時大擺水席,災年時布施接濟鄉鄰。
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陳諧聲說:"耕讀二字,重心在讀",讀書不僅僅是為做官、經商,而是學“禮儀廉恥”做人的道理,因為在家人看來,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因此除了“耕讀傳家”之外,許多蘇寨人家廳堂里也掛著“詩禮傳家”的匾額。半耕半讀,亦儒亦農,既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鄉村教育形式。陳家老宅後邊即為後學院,是舊時代鄉村裡的大戶人家常設有為老人禮佛的經堂和為家族中子弟求學的塾館。
“耕讀文化”的內涵是將田園山水與耕讀生活相結合,到達親近自然,寄情山水,亦耕亦讀,通達義理的境界,是儒家“進則平治天下,退則獨善居身”和道家“復歸返自然”的人格體現,是古代士人階層陶情冶性的寄託。古代懷慶府蘇寨村耕讀人家影響著鄉村建築的選擇和布局,使家鄉的“小橋、流水、人家”,村居如詩如畫,山水如酒似醇,妙境如夢如幻,到處演繹著一首首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牧歌,使農耕文明處處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然而這種夢幻般的仙境現己不復存在了。
陳諧聲與陳和聲的父親陳位林也是同治年間太學生,陳位林深受父親陳維精的影響,在少年時就能把這個滷牛肉的配方寫進“蘇寨賦”這首藏字詩里,雖無嚴謹格律也無深邃寓意,但這終究是陳維精和陳位林父子倆對鑽研食材烹製技法之見證。
人物評價
令人感慨的是,陳諧聲陳全天父子樂善好施,自己卻自奉儉樸,所居6間平屋甚為簡陋,安之若素,名曰“清竹軒”。陳家祖輩的行善好施與哲人的價值觀如出一轍,對自己的孩子,在金錢上對他吝嗇。看重他生命的尊嚴,把創造的權力還給他。讓他流汗、流淚、流血,讓他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奮力奔跑,讓他追求“自己美好的人生”。
而他們自己卻一生甘為清廉,視富貴為塵土,知足常樂。牢記十三世陳維精告戒後代的《祖訓》 "居田識美,耕田為勤,思田養真,收田行善"。十五世陳全天的字為"養真"便是以此而來,他曾說:“勞者如聖,施濟為穩。富貴看空,勛名如土。清心薄利,物色招損。羨竹陰下,詩書盤桓。”表達了他的人生觀。陳家的這些處世之道,成就了他們看似普通和平凡的一生
陳家世代追求的是品行的高潔,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陳諧聲要求後代:“做人正,心安靜,懷善念,魂夢穩,行善事,菩提心,天知地鑒鬼神欽。一念之慈,萬物皆善;一心之慈,萬物皆慶;心懷慈悲,度人度己"。心存善念做善事,必能改命修福。
因為陳家世代行善積德,在博愛縣土改時雖然沒收了陳家的土地房屋,家庭財產,但陳家由於人品口碑極好,所以陳家的人毫髮未損,可見,上天給予那些真心實意行善積德者的子孫後代的愛護是多么地深厚。
那些生於戰亂年代的陳家前輩始終教導晚輩們:一切財富、土地、家園都有可能隨時被掠奪和毀壞,而知識和技能則是“惟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所以,陳家後代牢記了祖輩們的諄諄教導,祖傳的一些烹調秘方才保存下來了。陳家的家族遭遇只不過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遭受劫難的何止千萬個家庭。在那些年代能保住性命就是不幸中的萬幸,當時根本沒有條件,也根本吃不到牛肉麵。所以餐飲業的興旺也代表了社會的繁榮。
中原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感覺,多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飲食的好壞優劣,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簡單地說,中國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國飲食的魅力所在。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要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