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琴

琴: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 詩情畫意的含義,加上陳這個大姓。 陳詩琴,一個完美無暇的名字。

陳詩琴(chén shī qín )
陳: 中國第5大姓氏陳姓徙遷與演變 陳姓入遷蒼南歷史悠久,人物薈萃的望族。據考證,蒼南陳姓以福建北移為多,北方南下者少,最早是五代,其次為宋代,三者為明代,最遲是清初。但從這四方面探源,由於年湮代遠,清初又值“奉旨遷界”,氏族星散,世系鴻支俱難稽考。經各地《陳氏宗譜》記載,反覆對照史志資料,基本上確認入遷蒼南的陳姓為“南朝派”、“龍湖派”和“太傅派”。
詩: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琴: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繫。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範。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詩情畫意的含義,加上陳這個大姓。陳詩琴,一個完美無暇的名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