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0歲時回到濰縣,從其姑母處找到一些聖經小畫冊,從這些圖文並茂的小冊子上,他認識了不少字。後來隨著認字的逐漸增多,他又到縣民眾教育館的兒童閱覽室去看一些兒童書籍,兩年後已能到成人閱覽室讀書看報。為了強身健體,他拜張子揚為師(張子揚原為上海精武體育會國操部主任),學習螳螂、少林之術。後又隨濰縣名家李欽曾學習濰縣獨有的拳術“四通捶”。由於勤學苦 練,根基紮實,20歲那年被濰縣城東南鎮文昌閣國小聘為武術教員。在此期間,他還師從其堂叔陳壽榮先生學習書法、繪畫和篆刻。
生平
1938年初,21歲的陳若萍來青島謀生,起初在火柴廠打工。日本投降後,青島市習武成風,他被聘任為青島太平鎮武術講習所教務長。後經考核任青島市國術館第22練習所所長兼武術教師,是我市武術界惟一一名聾啞拳師。此時,剛到而立之年的陳若萍成為島城武術界的知名人士。 陳若萍先生文武全才。1944年,他開始寫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四海游龍》。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將書稿投到當時的《民言報晚刊》上連載,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分別用“青萍道人”、“北海居士”、“翠閣主”、“陳悒翠”等筆名,先後發表了《金錢鏢》、《荊雲娘》、《雙龍斗》、《太極手》、《金羅漢》、《四海游龍》、《血濺青鋒》、《滄浪女俠》、《孤雛喋血》、《風雲兒女》、《蟄龍驚蟒》等十幾部長篇小說,成為當時我國北方地區有名的小說作家之一。1952年,他又將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編為長篇章回小說,在《青島日報》上連載。 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年過花甲的陳若萍先生仍筆耕不輟,先後編寫了《青島武術史》、《島上武壇見聞》,同時還編寫了《六合棍》(由北京展望出版社出版)。1984年又應邀參與編寫了《查拳》一書(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在威海市召開的山東省第二屆武術挖掘整理匯報展覽會上,由他編寫的《七星螳螂總錄》被評為一等獎。1986年3月,他作為山東省《查拳》挖整小組的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武術挖掘整理總結表彰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他將珍藏多年的36本武術書籍捐獻給國家,並榮獲一等雄獅獎,該獎項是全國武術挖整工作最高獎、全國僅有12人獲此殊榮。 陳若萍更是一位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的人。身為殘疾人,他更知道殘疾人的身心痛苦,所以他經常甘盡義務把他們組織起來奉獻愛心。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他在四流中路123號成立了聾啞人生產自救組(即滄口社會福利廠的前身),主要生產打氣筒里的皮墊和衝壓各種墊片,解決了部分聾啞人的生活問題。同時,他還利用這個簡陋的廠房和院落,辦起了聾人夜校,組織聾啞人學文化、練武術。文化課老師和武術教練,都是陳若萍先生一人擔任。在這所亦文亦武、如同現代沙龍的夜校里,每天晚上都聚集著幾十名聾啞人,這幾乎是當時滄口區聾啞人的全部。這些人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願意告訴他,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輩。無論是打架的、鄰里不和的,甚至兩口子鬧離婚的,都請他去說合。因此,在滄口地區的聾啞人中,他享有很高的威信。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在滄口一帶提起橡膠二廠的陳若萍來,可以說是盡人皆知。 1988年6月,陳若萍先生因病與世長辭。在其彌留之際,筆者還曾經看到他許多詩稿和印譜,在感嘆他在詩、書、畫、印上的造詣之餘,不由得佩服他驚人的毅力,一個聾啞人竟是這樣的全才,真乃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