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3年10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1994年被聘為副研究員,1996年起被聘為研究員, 現為博士生導師。曾任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421)中國工作組組長,2004年起任國際地層委員會泥盆系分會選舉委員。 業餘愛好:跑步、登山。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新疆地區泥盆紀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地理區系,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及群落生態,華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多樣性、晚泥盆世生物滅絕和復甦研究。通過中國北方泥盆紀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特徵的研究,對中國北方是否存在晚泥盆世F-F事件發生時期生物“避難所”等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依據。通過華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各分類單元的統計分析,對泥盆紀腕足動物多樣性、晚泥盆世F-F生物滅絕事件等提供了大量詳實的資料和研究成果。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和工作重點: 1. 2005-2007年承擔國家基金40472007《新疆北部晚泥盆世生物多樣性研究及環境特徵》項目,任項目負責人。 2. 2006-2010年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自80年代起多次到廣西、雲南、江西、四川、湖南、新疆、內蒙古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完成泥盆紀腕足動物分類、群落生態、生物地理區系、生物滅絕和復甦等研究,出版論文近50篇。主要從事新疆地區泥盆紀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地理區系,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及群落生態,華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多樣性、晚泥盆世生物滅絕和復甦研究。通過中國北方泥盆紀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特徵的研究,對中國北方是否存在晚泥盆世F-F事件發生時期生物“避難所”等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依據。通過華南地區泥盆紀腕足動物各分類單元的統計分析,對泥盆紀腕足動物多樣性、晚泥盆世F-F生物滅絕事件等提供了大量詳實的資料和研究成果。 國際合作情況:曾經到澳大利亞、德國、伊朗、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國家進行古生代地層和生物群的考察。與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古生物實驗室John A. Talent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合作,開展了巴基斯坦北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腕足動物和澳大利亞東部早泥盆世腕足動物的研究;與日本新瀉大學Tazawa教授合作,完成了日本北上山地早中泥盆世腕足動物及生物地理區系的研究;與美國Oregon 州立大學Boucot教授合作,完成了內蒙古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腕足動物研究。通過這些研究,與國際同行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
科研項目
1.2005-2007年承擔國家基金40472007《新疆北部晚泥盆世生物多樣性研究及環境特徵》項目,任項目負責人。
2.2006-2010年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
自80年代起多次到廣西、雲南、江西、四川、湖南、新疆、內蒙古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完成泥盆紀腕足動物分類、群落生態、生物地理區系、生物滅絕和復甦等研究,出版論文近50篇。
代表論著
陳秀琴,廖卓庭,許漢奎. 2000. 泥盆紀腕足動物Yunnanella和Yunnanellina 的研究. 古生物學報,42(2):229-238.
陳秀琴,馬學平. 2004: 華南晚泥盆世腕足動物的滅絕和復甦. 戎嘉余,方宗傑主編.生物大滅絕與復甦。
-來自華南古生代的證據.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317-356,1054.
陳秀琴. 2006. 華南泥盆紀腕足動物多樣性及演化特徵. 見: 戎嘉余(主編),方宗傑, 周忠和,詹仁斌,王向東,袁訓來(副主編). 生物起源、輻射與多樣性演變-華夏化石記錄的啟示. 北京: 科學出版社.429-446, 891-892.
陳秀琴, 廖卓庭. 2006. 晚泥盆世腕足動物屬Planovatirostrum (Brachiopoda) Sartenaer, 1970的生物地理意義.古生物學報, 45 (1): 77-82.
陳秀琴, 廖卓庭. 2006. 南天山西部泥盆紀Zdimir腕足動物群的發現.古生物學報, 45 (3): 35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