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烈新

陳烈新(1816-1898),字志全,號純齋,楓橋人。弱冠入縣學,後為貢生,敕授修職郎。鹹豐元年(1851)以教諭注選籍。同治二年(1863)署嘉興縣學訓導,俗多停喪不葬,久則火焚,名為“火葬”。陳白於太守嚴禁,又請修復著名藏書樓(嘉興曝書樓)。六年(1867)署長興縣學訓導。十年(1871)遷鎮海縣學教諭,所在頗有政聲。十二年(1873)子陳遹聲中式鄉試舉人,陳引疾歸里。楓橋有”見大亭“,為明駱問禮先生講學處,鹹豐辛酉(1861)毀於兵,陳出資興築,增建碑廊復其舊觀,又題“山光潭影”摩岩與南崖“海眼”遙相對應。又倡修五顯橋,兩側築文昌閣、摘星樓。太平天國兵燹(xiǎn)之後,楓橋鎮白骨遍野,陳聚以葬鳳山。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光緒二十一年(1897)子陳遹聲出任松江知府,陳一往視之,見治尚綜覈,嘆曰:“汝欲為鄭子產,如無位何?雖然,汝志則尚矣。” 數月而歸,次年以疾卒於家,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累贈榮祿大夫。會稽陶鈞贊曰:“莊重其儀,清卓其姿;躬勤且儉,性直而慈;繪圖課子,慰望有時;賑饑救弱,樂善好施;仁者有後,玉樹挺枝;歷攝學篆,教澤孔滋;福德並茂,令我神馳。” 德清俞樾撰有《墓志銘》,天津徐世昌撰有《墓表》。

藏書故實

清藏書家。字蓴齋。浙江諸暨楓橋人,陳洪綬裔孫。入縣學,補增廣生,鹹豐元年(1851)選為教諭,同治二年(1863)署嘉興縣學訓導,十二年(1873)因病引退歸。家藏書甚豐。族祖陳洪綬就有藏書甚多,在陳家村元文房舊宅建有“授經堂”,藏書充棟,宋元槧本所得逾萬卷。任嘉興縣學訓導時,同邑藏書家如曹氏“倦圃”藏書、朱氏“曝書亭”等家藏書相繼流散人間,乃請學使修復曝書亭。暇日則游書肆,官俸所余悉以購書,見有善本不惜以重金購之。元明槧本往往收之。學者賀濤記其“好學而嗜古,尤喜聚書,百方購索,久而彌勤,或貶損衣食以重價求善本,所得既多”。卒後,俞樾亦為之作墓志銘,稱“名利雖淡,圖史甚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