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滄江墓

陳滄江墓

在五顯鎮後燒村境內。古墓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道坊及石馬

概況

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前有墓道坊,石構,三間四柱,寬6.64米,高5米。坊南面中間橫樑鐫“嘉靖丙辰陽月吉日立”,上額鐫“錫恩褒勸”,兩次間左鐫“進階大夫”,右鐫“出守三郡”;北面額鐫“厥績益懋,令譽孔昭”,兩次間左鐫“司寇正郎”,右鐫“榮登甲科”。坊後旁列兩組虎、馬石雕。供桌後有石構九脊重檐方形亭,中有龜趺石碑,上鐫“皇明賜進士第,歷守三郡,進階中憲大夫,前刑部郎中滄江陳公暨配誥封宜人慈濟宋氏墓道”。亭後穴壁鐫江天道人草書《次成韻作滄江壽域》律詩一首。封穴三合土,宮牆及兩旁翼牆,均大塊板石疊砌,牆上石獅一對。墓屢竊屢修,1991年1月族裔捐資,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葺一新。

其人其事

陳滄江,名健,字時乾,福建金門陽翟人,後遷居同安,明嘉靖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平生多行義事,曾在同安蓮花石佛口開築“滄江壩”引水灌溉,明朝廷曾為其立牌坊,以表彰其政績。

文物保護

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

陳滄江墓及石馬

因為有著後人的就近看守,陳滄江墓保存得較好,史料上記載的石坊、方形石亭、三合土封穴都很完整,只可惜坊前原本有石虎、石馬各一對,現在只能看到一隻石馬。方亭內石碑上所刻“皇明賜進士第歷守三郡進階中憲大夫前刑部郎中滄江陳東暨配誥封宜人慈濟宋氏墓道”,以及亭後穴壁石刻《次成韻作滄江壽域》律詩一首,字跡清晰,描紅鮮艷。
據介紹,每年清明時節,幾乎全廈門姓陳的人都來祭拜,最多同時有上百人在燒香,每年清明,這些石碑上的字都會重新再用紅筆描過。
陳滄江家族留存在同安的文物古蹟主要有滄江水壩、蓮山壩、古橋樑、99間閩南古厝、進士第以及陳滄江墓等,其中一些已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些則損毀嚴重。

歷史意義

兩岸後人共編家譜,府和墓見證兩岸同宗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譜,它是已知的全國第一部兩岸共編的族譜,再現了金門和同安特殊歷史淵源的家史——《浯陽陳氏家譜》,這亦是兩岸同根同源的又一鐵證,於2003年9月編撰完成。
據同安陳氏宗親會副會長陳文力介紹,這部家譜由同安大同街道田洋村和金門庵前村陳氏宗親聯誼會共同編纂,記載了1000多年來陳氏家族“譜系”及其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古代金門和同安之間三次移民互遷等重要史實,全書共10章、20多萬字。
這部陳氏家譜的誕生,還有一個故事。2001年4月和2002年9月,金門日報記者、陳氏宗親後代陳國興先生兩度攜母赴同安尋根訪祖,結果在同安田洋陳氏族譜中發現了庵前陳氏開基祖先的名字。當時陳金城先生等人正在為編纂陳氏家譜做準備,陳國興先生等宗親驚喜不已,兩岸同胞決定一起出錢、出人、出力,共同編纂這部陳氏家譜,金門庵前與同安田洋兩地陳氏宗親成立了一個家譜修撰委員會,重修《浯陽陳氏家譜》,正式將金門庵前陳氏納入家譜中。1年後,家譜正式問世,金門庵前村特地組織了一個14人的尋親團,在同安田洋村舉辦了簡樸的家譜問世儀式。
有資料記載,作為目前廈門最大姓氏的陳氏(全市現有21萬人姓陳),自古至今其族人廣布同安、金門、澎湖、台灣地區、馬來西亞及東南亞一帶,金門陳氏和同安陳氏更是一脈相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