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強[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永強[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永強,男,1985年10月生於甘肅省天水市,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陳永強,男,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生於甘肅省天水市,現為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經濟日報社記者。2010年,陳永強棄理從文,跨專業考取歷史學研究生,對《史記》、《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等歷史名著有一定的研究。2013年,陳永強報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未能錄取。此後,陳永強幹起了並不屬於本專業的記者職業。

地震報導

《發出正聲音 傳遞正能量 塑造正形象》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我是經濟報的記者陳永強,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發出正聲音傳遞正能量 塑造新形象》此次地震,經濟報共派出2名記者前往災區一線,一名是昭通記者站站長魯寬,另一名是我。現在我代表魯寬,代表經濟報向各位領導將我們倆在災區的一些情況做一個大體的匯報。

8月3日下午四點半,得知魯甸發生地震後,雲南經濟日報派出駐昭通記者魯寬,第一時間趕赴震中龍頭山鎮。

從昭陽區到魯甸縣城,再從魯甸縣城到龍頭山鎮沙壩村,他沒有作任何停留。沙壩村至龍頭山有5公里多的距離,他被塌方、巨石擋住了去路。但是如不抓緊天亮時間通過,天黑就更沒有辦法通過了。魯寬和雲南日報社昭通分社記者謝毅相互關照、跳步前行。此時,不斷有受傷人員抬出來、背出來、抱出來,哭喊聲、呻吟聲、飛沙走石聲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魯寬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的同時,不時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滾石、滑坡的鏡頭。

天黑之前魯寬趕到了龍頭山鎮騾馬口村,成為第一批進入震中的記者。進了村子,倒塌的房屋讓原本漂亮的新農村變得凌亂不堪。他順著聲音尋去,在一片倒塌的房屋廢墟上,魯甸縣消防大隊政委陳蓉正帶著消防人員們搜救失蹤人員。由於沒有大型工具,又怕對埋在廢墟里的人造成二次傷害,他們只能徒手救援。當時餘震不斷,天又黑,,他們摸索著走到騾馬口文化廣場上,剛到廣場上,餘震又襲來,走過的地方房屋又有些倒塌了。

從3日下午四點五十到4日下午七點,魯寬從騾馬口到龍頭山集鎮來回跑了5趟,採訪救援情況以及傷員救護,一直沒有停留下來休息,他沒有喝一口水,也沒有吃一口飯。他說沒有讓他休息、哭泣的時間,必須奔跑,奔跑在地震廢墟上、山體滑坡間、救援搶險處、物資捐贈點。從震中龍頭山到魯甸縣城,從魯甸縣城到震中龍頭山、到火德紅、到紅石岩堰塞湖、到樂紅,他馬不停蹄地奔跑著。直到今天,他依然奔跑在地震災區。

4日早晨報社派我到魯甸災區。由於實行了交通管制,當晚七點半,我才從魯甸縣城出發前往龍頭山鎮。到了沙壩鎮,由於車輛堵塞,我只能徒步前行。到龍頭山鎮葫蘆村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十一點半了,只見救援部隊、消防官兵、醫護人員來來往往,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隨處可見路面上裂開的口子,還有一些消防戰士直接睡在馬路邊,可能是太困了。在一些相對空曠的地方,已經有很多的帳篷搭建了起來,災民們全部安置在帳篷里,指揮中心設定在龍泉中學,裡面也搭起了很多的帳篷,抗震救災指揮部正在帳篷里開著會。

到了龍頭山鎮以後,雖說雙腿酸脹,體力不支,但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走進帳篷,採訪災民。直到凌晨3點,我發現了馬路邊平整過的廢墟里有兩張桌子,是龍頭山鎮鎮政府的臨時辦公點,因為有燈亮著,我就坐在那裡寫稿直到天亮。

6日早晨,雖然非常瞌睡,但我繼續採訪。我被眼前的場景震懾了,龍頭山鎮政府辦公樓已夷為平地,眼前可以說是滿目瘡痍,大量的木材、磚瓦、混凝土、衣服、鞋子,到處都是,讓人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眼前,救援隊伍帶著搜救犬在搜救,直升機在頭頂飛來飛去,每隔幾分鐘就有一架降落,有投放物資的,有運送傷員的。那天是高溫天氣,非常悶熱,從早晨8點到晚上十一點時,雖說沒有吃飯,但是我沒感覺到餓。當天晚上又是一個通宵,可能是太累了,坐在凳子上寫稿的我,打了一個盹,摔倒地上。

7日早晨,我採訪了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副鎮長馬真訓。兩人的嗓子沙啞了,他們掙扎著給我說話,讓人感覺非常難過。李善雲說因為電話太多,向領導匯報了很多事情,給村民們解釋了很多事情。加之3日晚上因為冒著大雨指揮救人,感冒非常嚴重,這一次地震,他失去了4個親人,但他說自己是黨員,是幹部,必須把個人的悲慟先放在一邊,投身到救災當中去。

7日晚上,我離開了龍頭山鎮,回到了昆明,當時我最想幹的事情就是睡覺。8日,我坐在家裡寫了一整天的稿子。9日早上,報社通知再次派我前往災區。

10日早晨我到了龍頭山鎮。天非常熱,我採訪了當地村民阮忠文等人。然後我前往帳篷詢問了災民的生活情況,物資是否緊缺,現在有什麼,什麼還沒有。又返回鎮政府的那個臨時辦公點,再次採訪了鎮黨委書記李善雲。

下午5時左右,我離開龍頭山鎮,準備趕往巧家縣包穀垴鄉,因昭巧路遇到塌方,我沒有去成。第二天,下起了大雨,我繞道會澤前往巧家縣,這一路使我終生難忘。起初有人告訴我一路沒有什麼危險,沒想到這一路是最危險的一次,在大雨中走了3個小時以後,我們走上了昭巧路,然後就進了一道深深山溝,路上不時遇到滾石停放在路上,因為剛經歷過地震,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石頭滾落或者山體滑坡,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來回的路,車子就在那道溝里跑了近兩個小時。

就在我們在災區的同時,報社也忙開了。地震發生後15分鐘後,立即啟動雲南經濟日報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各部門人員放棄休息,立即行動起來。在派出魯寬前往龍頭山鎮的同時,采編中心派出記者,分別到民政、公安、衛生等部門採訪;州市新聞部協調全省各記者站,第一時間采寫新聞;網路中心、編輯部、審讀組、辦公室全員就位提前做好準備。

4日凌晨,記者魯寬在騾馬口和龍頭山採訪,並在廢墟上寫出2500多字的《魯甸6.5級地震讓百萬人受災》的稿件,記者李衛紅第一時間發回《臨滄市向災區捐款100萬》報導……雲南經濟日報自當日推出“來自803抗震救災一線特別報導”兩個整版,至14日推出特刊,版面一值保持在兩個對開整版。

5日,魯寬和武警雲南總隊第二支隊從魯甸小寨徒步15.6公里前往龍頭山鎮光明村片區,一路採訪搶險救援,運送愛心物資,成為第一批到此村莊的愛心物資捐贈者和新聞媒體人。他還採訪了沙壩村災民胡華明拿出自家物資,組織村民在自家院子裡生活為災民和前來搶險救災的人員提供免費熱乎飯菜的義舉,寫出2000多字的綜合報導《愛心,在災區悄然流淌》。

6日,他輾轉光明村、龍泉社區兩地,用筆、用鏡頭記錄下救援中的感人畫面,寫出以救援為主題綜合報導《搶險救援,我們在路上》。7日,他繼續奔走災區、電話連線採訪,寫出深度新聞稿件《廢墟上沒有眼淚》。8日,他跟隨武警雲南總隊第二支隊前往甘家寨子採訪搶險救援,在行進途中快到甘家寨子村口,武警雲南總隊第二支隊發現了失蹤戰士謝樵漂浮在河面上的遺體,遂於是分兩隊攔截打撈,目睹了全過程,寫了《魯甸救災失蹤戰士已找到》的新聞稿件。同時,8日還寫成了《秦光榮再臨震中指揮抗震救災 要求,必須把搶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竭盡全力》稿件。9日,他再到龍頭山震中,寫了《熱乎乎的大鍋飯》。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一直到心中,他都奔跑在魯甸地震災區。

此次地震,受災地區百姓的生命和財產都造成了傷害,我主要從金融的角度入手,先是完成了在地震發生後金融機構做出反應的策劃報導,5日我完成《魯甸需要的“第一時間”》的通訊,6日完成《抗震救災 險企行動在魯甸》的策劃,7日完成《奔赴魯甸震中 追隨風一樣的腳步》的人物報導,以及在8日寫了《中國人壽賠付“8.03魯甸地震”犧牲戰士謝樵20萬元》的報導,9日完成《保險業全力投入理賠》的整版策劃。同時,我注意到花椒是龍頭山鎮一帶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寫了《未摘完的花椒》特寫。

10到15日,經報采寫刊發抗震救災稿件有290餘篇,超過30個整版。其中:《廢墟上的堅強堡壘——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抗震救災紀實》長篇通訊,《楊德坪:讓“村官旗幟”閃亮在救災路上》人物特寫,《搜救奇兵無言英雄—— 昭通消防搜救犬抗震救災側記》通訊,《在餘震中架起生命線》長篇通訊,寫出關注災區災民生活的溫暖小故事。《災區第一筆希望工程助學金今起發放》、《熱乎乎的大鍋飯》、《龍頭山集鎮部分商鋪已開門營業》、《帳篷里的千紙鶴》、《8.13新建板房龍頭山鎮中心衛生院今移交使用》、《廢墟火線入黨兩父子》、《永善與魯甸災區同胞心手相牽戰災難》等文章,營造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持不懈,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輿論氛圍,用正能量塑造了新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