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村[濟南市萊蕪區陳林村]

陳林村[濟南市萊蕪區陳林村]

陳林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位於萊蕪北18公里,口鎮東北5公里處。面積12928畝,其中耕地面積2528畝,山場面積10400畝。全村741戶人家,2058口人。

建制沿革

據陳氏譜記載:陳林始建於元朝,陳、尹兩姓居此,以姓名村陳尹莊,後陳姓成為大戶,周圍林木繁茂,改稱陳林村。本村居住著陳、尹、王、盧、黃、朱、李、張、孫、亓、劉、呂、韓、楊、欒15姓,其中以王氏居多,占全村人口60%以上。村民們自古不分貧富多寡,和睦相鄰,共謀發展。
陳林村1944年以前屬雪野區;1945年改屬山口區;1945年後又復屬雪野區;1947年後歸屬口鎮區;在陳林設鄉名為桃林鄉;轄12個村莊。1958年併入龍角鄉:1959年以後屬口鎮人民公社管轄;陳林為陳林管區駐地。1984年設陳林鄉至1985年,轄14個村莊。1985年11月至今屬口鎮,陳林為管區駐地。

北袁窪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陳林鄉,袁家窪。據王氏譜記載,清光緒年間王、張兩姓遷此,袁姓早居,因地勢低洼,冠以姓氏,曾名袁家窪,因重名,改稱北袁窪。後袁姓他遷,仍沿用原村名,隸屬於陳林村民委員會。

南袁窪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小冶鄉、南袁家窪。據王氏譜記載,清道光年間王姓由陳林遷此建村,因址在北袁窪南,以村名村,故名南袁窪,隸屬於陳林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陳林村位於位於泰山東麓,距萊蕪18公里,口鎮5公里。陳林村東臨崔家莊,南接小冶村,西至林家莊,北靠桃花村。

河流

村莊依山傍窪,一條小河從村中徑直向南流去。

教育

2004年王錦輝在陳林村建設希望國小,命名金城中心國小。

交通

陳林位於口鎮的北部,青陳公路過境。村莊臨近縣道02,只有公交70路到達陳林。

70路陳林至口鎮發車時間

陳林一聖龍印務

上午6:10 6:50 7:30 8:10 8:50 9:30 10:10 10:50 11:30

下午12:10 1:30 2:10 2:50 3:30 4:10 4:50 5:30 6:10

聖龍印務一陳林

上午5:45 6:10 6:50 7:30 8:10 8:50 9:30 10:10 10:50 11:30

T午 12:50 1:30 2:10 2:50 3:30 4:10 4:50 5:30

近代歷史

解放前的陳林村人民飽經戰亂之苦,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村里湧現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38年王兆柱等人成立了第一個村黨支部,培育了一批優秀幹部。他們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各條戰線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40年大動參時全村有十幾人先後奔赴戰場。王洪錫、王洪滋、王洪涵、王延秀、王延登、尹兆堯、劉西堂七人為國捐軀,被追認為烈士。陳林村人民富有英勇戰鬥的精神,曾在縣婦聯工作的景如英同志,在萊蕪戰役口鎮殲滅戰後,曾用包裝了的鞋底當武器,繳獲敵人戰馬一匹,被傳為美談。
新中國成立後,陳林村同其他村莊一樣,歷經了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管理模式。自黨的開放搞活的政策貫徹以後,大大激發了人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
勤勞智慧的陳林村村民富有發展經濟的眼光。早在1959年,他們就連同全管區人民在陳林西北溝修建水庫1座。在修建水庫的過程中,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男女勞力齊上陣,晝夜艱苦奮戰,歷時一冬,終於建成了周圍地區第一座蓄水70萬方的水庫。緊接著又修建了庫水灌溉的配套工程,開闢了一條經林家莊向南5華里的水渠,使陳林的大片耕地得到了灌溉。當年即大大提高了農田單位面積產量,村民初步嘗到了興修水利的甜頭。1963年冬又單獨修建了屬於本村所有的狂山水庫。1964年修建了張家溝西溝渡槽小型水庫。1965年至1971年,歷時6年,陳林村民又在西北溝建成了蓄水60萬方的一號水庫。1971年為一號水庫水利配套,修建了西溝渡槽。西溝渡槽跨小河之上,利用斜碹的建築技巧建成。這項利用古老拱型發碹技巧所建成的工程,是本村能工巧匠王洪宣等人所設計壘砌而成,工程構造之巧妙,令人讚嘆不已,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1976年至1977年口鎮公社調動全公社勞力在陳林村北會戰,幫助陳林村建成蓄水200萬方的桃花峪水庫。至此,陳林的土地上水庫遍布,水渠縱橫交錯,灌溉面積達1400多畝。為了徹底解決天旱缺水的問題,1989年村委會又分別在陳林與南袁窪打深水井兩眼,實現了水庫有水用庫水,天旱無雨用機井來灌溉農田的雙重保險,確保了農作物的旱澇保收。
1970年,陳林村在陳林管區率先通電,為全村的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有力的基礎。
為了提高農田的質量,加快農業發展,從1971年開始,全村村民對山嶺薄地進行取石壘堰,深挖整平土地500多畝。1974年至1975年利用冬閒時間改河造地,村民們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裡,晝夜奮戰,硬是用肩挑車推,造出了旱澇保收的農田100多畝。
1980年,村黨支部進行了村莊規劃。為了使村莊整齊劃一,村里決定在陳林杏山前坡劃宅基地建新村。8戶為一方,每方之間通有樅橫6米寬的大街。此後5年間,計有200多戶村民按規劃在此建起了一色的紅瓦房。夜晚全村燈火通明,宛若一座小山城。
為了徹底改變本村交通不便的問題,1989年,修建了連線新村的東西、南北兩座水泥橋以及陳林村中部與南、北袁窪中間的兩座漫水橋。1995年又建成通新村國小的第三座水泥橋。1993年南至小冶村北鋪瀝青路2500米,連通口勺公路;向西修瀝青路1500米,接通下毛圈路,經谷堆山與萊明公路相連。自此,陳林村與外界四通八達,從而打開了陳林村的致富之門,為全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
陳林村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解放前,在陳林村西山子頂建有四合院國小1所。私塾先生王兆法等在此傳經授業。1957年,村民們拆杏山玉皇廟建瓦房6間,辦起了陳林完小,張華軒任校長。此後逐年擴建校舍,1966年,為滿足孩子們就學的迫切要求,在原址新建教室17間,辦起了陳林聯中。1982年聯中與國小分設。1986年村委會廣籌資金,在新村前又建起了一所高標準的國小,1997年被萊城區驗收為“規範化學校”。1995年陳林中學由原聯中舊址遷至北袁窪新校。陳林村出教師,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全村就有教師37人,他們為全鎮乃至全市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陳林村的醫療事業發展也比較迅速。解放後不久,即設有衛生所1處,醫生4人。2001年新建成口鎮衛生院陳林中心衛生所1處,村民有一般疾病,足不出村即可得到醫治。
陳林村民十分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建社初期建有油坊1處、木業社1處。後又建起了磚瓦窯和石灰窯。1964年引進優良品種魯西黃牛、新疆羊,建起了大型養殖場。之後又辦起了粉條坊、貂場、果酒廠等。1976年又建起了大型磚廠l處,每天出磚上萬塊。1987年秋,陳林立集,定農曆五、十為集日,萊蕪梆子劇團到此演出祝賀。集市貿易興隆,尤以豬、羊成交量最大:1994年沿村內修的瀝青路規劃了東西,南北兩條商業街。個體私營、世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從1985年起,村兩委會採取了專業戶上山定居承包和拍賣的辦法,規定承包、拍賣期30年,在有限的時間內後人有繼承權。有24戶農民承包。購買了2500畝山場。村里組織人員開通了三條環山路,方便了上山定居林業專業戶的生產、生活。聘請林業技術人員來村講課,提高了承包戶林果生產技術素質。如今荒山變成了花果山,許多專業戶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王延晨老漢承包100畝山場後,在辛勤造林,栽植板栗、山楂的同時,每年都存養母豬2頭,肥豬不下10頭,牛4頭,把林場辦成了養殖小區,收入相當可觀。
許多上山的專業戶一年四季不下山,他們在山上捨得投資搞開發,精心經營山林。如今陳林的山場一片鬱鬱蔥蔥,成為陳林一道靚麗的風景。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的老書記,承包山場在山上定居後,個人出資架電上山,引來山泉建成自來水,改善了生活環境,他在山上想吃魚就從承包的水庫里撈,吃蔬菜從山上小菜畦里采。
現在陳林的村民們一改從前單一種植糧食作物的習慣,轉向林果、大棚蔬菜、姜蒜、中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由於致富渠道的逐步拓寬,村民們的收入也在與日俱增。2001年,人均收入已達到3500元,彩電、冰櫃、機車、農機、汽車進農家。全村安裝電話268門。富裕了的村民們從沒有忘記國家,2002年費改稅,陳林村一次就上繳農業稅23萬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