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94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獲得工程力學學士學位。
1997年於清華大學固體力學系獲得碩士學位,導師為中科院院士黃克智教授。
2001年於哈佛大學工程與套用科學學院獲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導師為美國科學院、工程院、文理學院三院院士、力學大師John W. Hutchinson教授。
2001年至2003年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為Hutchinson教授和三院院士Anthony G. Evans教授。
2003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2009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2011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套用力學中心常務副主任,為中國培養頂尖的跨學科青年人才。
2011年起作為大使開始籌建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中國研究院,在中美之間架設起開創性和實質性的科技合作橋樑。
現兼任力學研究通訊(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和納米微米力學雜誌(Journal of Nanomechanics and Micromechanics)副主編,為Science,Nature,PNAS,PRL,JACS等100多個學術期刊審稿。並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下多功能材料和納米能源材料兩個專業委員會主席,以及材料學部(Materials Division)執行委員。他在國際會議和國際知名大學做學術報告和邀請報告100多次,組織和參與組織國際會議20餘次,擔任分會場主席40餘次。
主要獎項
200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頒發的事業獎(CAREER),這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青年學者的最高獎勵。
2008年,獲由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在白宮頒發的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PECASE),這個獎是美國政府官方授予青年學者的最高獎勵。 2008年NSF從全美四萬名青年學者中提名20人獲得此獎,陳曦為唯 一華人,他也是迄今為止國際力學界華人學者中唯 一獲獎者。
2009年,獲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同年獲聘韓國教育科學與技術部頒發的世界級大學海外學者講座教授。
2010年,獲聘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同年獲得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的Sia Nemat-Nasser青年學者獎。
2011年,獲得美國工程科學協會SES的青年學者獎章。
2012年,獲得ASME的Thomas J.R. Hughes青年學者獎,他是國際上囊括ASME和SES這兩個權 威協會的所有三項青年力學科學家大獎的第一人。同年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Fellowship獎和澳大利亞Distinguished Fellowship獎,並作為美國最頂尖的青年工程師之一被美國國家工程院特邀出席Frontiers of Engineering年會。
2014年,當選ASME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會士(Fellow)。
研究領域
陳曦教授套用多尺度理論方法,試驗方法及數值方法,研究包括應對能源與環境挑戰的新型材料,納米結構和生物材料等前沿問題。已經發表230多篇期刊論文,被引用3000多次,其H指數(高引用次數指數)大於35,這些指標均為同學科領域青年學者的最高指標。他的科研多次被自然雜誌和其他媒體報導。
科研成果
能源
著重於新型的高效能源轉換材料。利用造價低廉的納米多孔材料和功能流體結合, 在其巨大的比表面積上利用各種物理化學過程,實現電能、熱能和機械能的相互轉換。例如,把低溫廢熱回收為電能,其效率接近卡諾循環理論上限,突破了國際熱電學領域的難題。該系統運行穩定,成本造價低,無需對現有系統進行改動,對於大幅度提高電廠熱效率,太陽能電池效率,地熱能、核能效率,汽車熱效率,建築物能量使用效率,生物質能等有巨大和可快速見效的前景。又例如,把有害的機械能(振動,衝擊等)吸收,不但起到保護系統的功能而且可以把部分有害能量轉變為有用的電能,對於大幅度提高水電和風電效率也有重要意義。以上二系統結契約時可以套用於無線發電技術,使得大規模智慧型結構系統和建築成為可能。而以上二系統的反過程可以成為納米材料電機和熱機,具有巨大的能量輸出功能,可以廣泛用在驅動,推進,智慧型結構上。
生物
陳曦是生物形態學的先驅者之一。他利用簡單的物理和力學模型解釋了被達爾文稱為不可能破譯的多個生物形態學難題,包括多種動植物體、細胞、組織等的形態。同時基於簡單的物理和力學原理,他開發的仿生材料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三維的自組裝機械系統,成本低廉且結構簡單,可廣泛套用於微製造行業。他首 創了自上而下的模擬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和力學行為的方法,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納米材料
陳曦開發完善的納米壓痕技術可方便地測量多種材料結構的力學性質,已經被套用於晶片測試中。他系統地研究了各種納米管、納米線、納米顆粒、納米薄膜及其複合體的力學行為,利用低成本的納米材料和可控的微疲勞裂紋擴展在環境工程領域開發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且長期埋存的技術,這將對二氧化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發展的多尺度和新材料技術還可顯著地增加天然氣和石油開採的效率和安全係數,以及用於海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