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章[清代畫家]

陳憲章,廣東人,善花鳥。因居白沙村瀕臨西江入海江門處,故明清學者稱其為白沙先生,共學為江門之學。

生平簡事

陳憲章[清代畫家] 陳憲章[清代畫家]

陳憲章,之陳獻章早年潛心科舉,信奉程朱學派。19歲進縣學讀書,27歲時,曾師事著名的江西學者吳與弼,半年後回家閉門讀書,又筑陽春台靜坐其中,為了減少外界的干擾,家人在牆壁鑿小洞,飲食衣物,均由此洞遞進。此期間不接見賓客,窮盡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釋老稗官小說,整日靠讀書和靜坐來探索“悟道”之方。結果他完全拋棄書冊之繁,惟在靜坐,經過積學冥思,使其思想發生了重大轉折,即由讀書窮理轉向求之“本心”,發明了所謂“在靜坐中養出端倪”的心學修養方法。年38重遊太學,受到京師網子祭酒邢讓的推崇,被譽為“真儒復出”,其修養方法為“入聖之方”。由是名震京師,一時名士如羅倫、章懋、莊昶、賀欽等樂從之游。不久回到白沙村開門講學,四方學子慕名而至,門庭興旺,名聲大振。

陳憲章[清代畫家] 陳憲章[清代畫家]

成化十七年(1481)江西觀察使陳煒修復白鹿洞書院,派人請陳獻章主持書院,但因其與程朱理學分道揚鑣,固辭不就。56歲時,因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的推薦,陳獻章應召赴京,令就試吏部,而他以疾病為理由,推辭了吏部考試,並上疏乞終養老母,最後被授以翰林院檢討而放歸。

從此以後,屢薦不起,逍遙於自然,“或浩歌長林,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 ,以養浩然自得之性,標立“以自然為宗”的為學宗旨;主張學不日用,與時事出處中即現“本心”,提出“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學命題,強調自我主觀道德實踐,倡導“靜坐養心見性”的道德修養方法,開明代心學思潮之先河。

陳獻章遭逢明季中葉的亂象,歷經王振弄權(1435年)、土木之變(1437年)、英宗復辟(1457年)等社會動亂。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給他米一石,陳拒不接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了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不受。陳獻章的入學法門是以靜為主,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創立了嶺南第一個頗具影響的學術流派--江門學派。

個人成就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 “先生學宗自然,而要歸於自得。自得故資深逢源,與鳶魚同一活潑,而還以握造之樞機,可謂獨開門戶,超然不凡” 。《明史·儒林列傳序》亦講:“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守先儒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陳獻章在明代學術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富有開拓性和個性特色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有其門人編為《白沙子全集》,另有《與林緝熙書》31篇,收入林光《南川冰櫱全集》。

《白沙子全集》亦稱《白沙子集》,書中內容主要是陳憲章的詩文。明朝弘治末年由其門人整理刊行於世。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湛若水校訂再版,後多次重刻。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何九疇重新編排,增《序》4篇,《記》2篇,書信158件,詩55首,題跋1篇,共6卷。198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孫通海點校本,編入《理學叢書》之中,此版搜羅考訂甚詳,並易名為《陳獻章集》。

他是嶺南唯一詔準從祀孔廟的學者,有「嶺南第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的榮譽。陳白沙自製以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為材料的茅龍筆,字型蒼勁有力,別具風格。陳獻章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創立了江門學派,其門徒尚眾,最著名者有張詡、林光、湛若水等。這些學生在他死後,廣泛傳播他的思想,併到處建立書院以紀念他,形成了明代書院教育復興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