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1904—1989),字繼章,廣東大埔縣桃源鎮團結村陳屋樓人。
民國3年(1914)至民國10年他先後在桃源陳氏作新國小、高陂仰文國小、潮州金山中學讀書。民國10年5月,金山中學停課,他於8月轉學梅州中學。民國11年8月進北京大學甲部預科學習。民國13年8月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民國15年秋參加李大釗領導的“實踐社”。半年後,李大釗、鄧文輝、張挹蘭等被軍閥張作霖絞殺,陳與同學徐炳麟等冒死為三位烈士棺殮並運存於北京城南崇孝寺。陳志強旋因躲避追捕而休學南下。民國16年至民國17年間,任教於浙江杭州一中、上海暨南大學附中。民國17年9月回北京大學復學至畢業,獲物理學學士學位。民國19年至民國25年7月,先後在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物理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他數理基礎紮實,曾得到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的讚揚。民國23年於中山大學理科季刊上發表《Hamilton之最小原理》,此後又發表了《套用數學》、《物性學》等論著。
民國25年(1936),中國第一座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竣工。該台原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後轉為氣象所。陳志強即於當年8月調往地磁台,不久任代理台長並被聘為副研究員,成為中國地磁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民國26年“七·七事變”後,南京岌岌可危。陳志強與同事多人為保護地磁台站的儀器、資料,於日軍占領南京前一周攜儀器、資料撤出,歷盡艱辛,穿越蘇、皖、贛、湘、桂、黔、川七省,為時數年,行程萬里,將紫金山地磁台站重要的測量儀器和珍貴圖書資料安全轉移到重慶。
民國35年(1946)夏秋,陳志強隨中央研究院返回南京。途中,籌劃和領導了長江流域和西沙群島的地磁觀測工作。回南京後,又經常到野外觀測和埋頭翻譯英、俄等國的地磁學論著。
民國38年(1949)春,滬寧解放前夕,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撤遷台灣。陳志強在上海中共地下組織的感召和支持下,與中央研究院上海辦事處主任陳宗器、中研院工程所所長周仁等組織了“應變會”(即“員工聯誼會”),以“宿舍委員會”的名義展開活動,護院護廠。其後,陳志強被委派接管岳陽路各所的圖書、儀器。年底,又奉市軍管會命令,跟陳宗器等一起接管法國教會主辦的徐家匯氣象地震台和余山天文地磁台,負責管理余山天文台。
建國後,陳志強以更大的熱忱投身於國家地磁事業。1953年底,他隨中國科學院遷往北京,隨即與陳宗器籌建了北京、廣州、拉薩、蘭州、武漢、烏魯木齊六大標準地磁台。所有這些地磁台的選址、台站設計、儀器選購、安裝調試直至正常工作,他都事必親躬,一絲不苟。從50年代末至離休前80年代初,陳志強一直擔任地球所五室主任、研究員,先後進行了有關地球基本磁場和變化磁場的大量研究工作,建立起電離層觀測站、宇宙線觀測站、地電觀測站等,並積極倡導開展震磁關係的研究,擔任第一屆磁暴組組長。60年代初,他還開始了“地磁起源”的探索研究,深入邢台等地震現場進行考察。1964年,他作為中國地磁代表團團長出席了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地球基本磁場和古地磁會議”,在會上宣讀了關於新中國地磁工作成就的論文。會議主席、世界地磁學家、列寧格勒大學物理學地殼物理和古地磁學教授揚諾夫斯基高度稱讚了中國同行的卓越成就。陳志強一直致力於地磁學研究,寫下了大量論著。如民國27年(1938)與人合作的《廣西地磁測量報告》,民國30年與人合作的《在福建崇安測量日蝕對地磁之影響》等。他在50年代以後的論著有《關於H儀之裝置》、《用簡單代替法測定磁石之磁化係數》、《地磁學概要》、《地磁主磁場和古地磁》、《地磁要素》、《磁羅盤》等等。此外還為北京大學、科技大學,編寫了地球物理學講義和主持編寫了《全國地磁台》、《地磁室簡史》等書,又還根據幾十年工作實踐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野外磁測資料,主持編制了1950、0,1960、0,1970、0的中國地磁圖,極大地方便了地磁研究的普及和提高,還為軍事、地質、地震、礦產等部門的實際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參考資料。陳志強還翻譯俄、英文版的地磁學專著,如《地磁學導論》、《地磁場倒轉》、《電離層與地球物理學》以及外文資料等。他一生治學嚴謹,對地磁學的概念、定義、結論,無不反覆印證,仔細推敲,認真演算,以至近乎苛求。如“磁變儀”、“磁暴”、“磁擾”、“磁靜”等譯名,均因他翻譯的準確並得到公認之後沿用了下來。
陳志強到了晚年,仍竭盡心智關心祖國的地磁事業。70年代末以後,他承接了諸如論文批改、譯著審校、職稱評定等大量工作。他患有多種疾病,但始終把工作放在首位。1989年仲夏,在不時需吸氧的情況下,仍以國際地磁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的身份,籌劃著名將在1990年4月在中國舉行的國際地磁學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際地磁學會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國際會議,將有世界四大洲共20多個國家的地磁學同行參加的會議,為此,他抱病指導各項籌備工作,並準備於1990年前往上海主持會議。不料,他心愿未酬而競於1989年1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