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廢公

陳佗(前754年─前706年):本名媯佗,一說名媯他,又稱為五父。為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國陳國君主之一,是陳文公的兒子。公元前707年正月,在兄長陳桓公(媯鮑)病重期間,殺死桓公太子媯免,擔任該國君主。前706年八月為蔡人所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佗(前754年─前706年):本名 媯佗,一說名 媯他,又稱為 五父。為春秋諸侯國陳國君主之一,是陳文公的兒子。公元前707年正月,在兄長陳桓公(媯鮑)病重期間,殺死桓公太子媯免,擔任該國君主。一年後(前706年)八月為蔡人所殺。

在位時間為:前707年正月至前706年八月,共在位6個月,他是 陳國 第13任 君主

史籍記載

陳佗(五父)在《春秋左傳》裡面,一共出場四次。
第一次出場。日期:具體不詳,但應該在前719-前718年之間;地點:陳國國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事件:鄭莊公派使者請求和陳國講和,陳桓公不許。陳佗勸諫說:“睦鄰友好,國家之寶,國君還是答應鄭國吧!”陳桓公不同意:“我們害怕宋、衛,但鄭國我們不怕!”結果,隱公六年五月庚申(前717年農曆五月十一日),鄭伯侵陳,大獲。
陳佗和他的哥哥陳桓公媯鮑同一年出生,都是庶子,因為哥哥媯鮑比他大幾個月,哥哥10歲就做了國君,而自己就只能做公子。陳桓公不聽從陳佗的勸諫,還錯誤地估計了鄭國的實力,結果被鄭國擊敗,被俘獲了不少戰略物資,損失十分慘重。由此可見,智力上,哥哥比不上弟弟。只因為“痴長”了幾個月,結果讓聰明的做不上君位,這是造化弄人,無可奈何。
第二次出場。日期:隱公七年(前716)十二月;地點:鄭國首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事件:陳桓公不聽陳佗的勸諫,被鄭國擊敗,吃了苦頭之後想到回頭,於是與鄭國講和並結盟。派陳佗代表自己去和鄭伯歃血為盟。
“歃(shà)血為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盟”是古代訂立契約的一種方式。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找一頭牛,把牛左耳朵割下來,放在一種叫“朱槃(pán)”的容器里,把牛血盛在一種叫“玉敦”的容器里。一名服務人員(司盟)面向北把雙方所訂立的契約對著牛耳朵當眾讀一遍,牛耳朵“代表”擔保人、日、月、山、川之神的耳朵。然後,另一名服務人員(戎右)拿著“玉敦”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歃血,也就是用手指略蘸塗於嘴唇。歃血完,挖一個大坑把牛掩埋,牛身上面放上契約。至於誰拿盛牛耳朵的盤子,也有一定講究,那就是誰主盟,誰的代表就拿那個“朱槃”,也就是所謂的“執牛耳”。
陳佗被派到鄭國去的主要任務就是代表陳桓公把牛血摸到自己的嘴唇上。就這樣簡單的一項工作,陳佗做的非常不好,用《左傳》上的記載叫“歃如忘”,這個“忘”並不是說陳佗忘記了盟詞,前面已經說了,是服務人員讀盟詞,而是忘掉了自己來乾什麼的意思。也就是說當他歃血的時候,他竟然心不在焉,等到服務人員提醒,他才想到是來歃血的。圍觀的鄭國大夫十分驚訝,“這個陳五父怎么這么兒戲不把職責當回事?”鄭國的大夫泄駕就說:“這個陳五父恐怕要不得善終了,連鬼神都不敬畏。”
第一次出場時聰明睿智的陳佗為什麼到了第二出場會變得如此“痴呆”?隨後,鄭國大夫良佐來到陳國代表鄭莊公和陳桓公歃血時,他替我們找到了答案。《左傳》說:“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十一日),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原來,此時陳佗就已萌生了異志,心有所想,鬱郁不能忘懷,以至於在蒞盟時表現出來。
陳桓公不親自去和鄭莊公會盟,兩個國君分別派個代表去蒞盟,難道是因為此時陳桓公得了腦血栓或半身癱瘓之類的疾病,而不能出遠門?陳佗1年前還對陳國忠心謀劃,何至於到了今年,便試圖謀反?這裡面必定有一個巨大的變故,但史料匱乏只能忖度。
第三次出場。日期:桓公五年(前707)春正月,離良佐預言陳國將亂已9年之久;地點:陳國國都宛丘;事件:陳侯鮑卒,陳佗殺太子免而代之。陳桓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連一個外來的大夫都知道陳將亂,昏聵的陳桓公卻不知道,媯鮑的諡號為“桓”,擁有這個諡號的人一般都不得善終,看來陳佗作亂時,陳桓公並沒有死,也就是說他是遇害的。陳佗謀劃了9年之久的叛亂終於成功。
第四次出場,造反者的結局。日期:桓公六年(前706);地點:蔡國國都上蔡(今河南上蔡)。事件:陳佗是陳文公和蔡女生的兒子,他又娶了個蔡女,他娶的那個蔡女比較風流認識了不少蔡國的風流女子。偏偏陳佗也喜歡風流,自篡位以來,就屢次微服到蔡國淫亂。陳桓公的兒子躍,母親也是蔡國人,公子躍聯合自己在蔡國的外戚,在陳佗跑到蔡國去的時候,殺死了他。公子躍奪得君位是為陳厲公。
陳佗因為認真造反成功,因為不認真被造反成功。看來偉人說的真對:“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