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1.這是為汕頭市潮南區陳店中學創建的詞條(原為潮陽市陳店中學,後於2003年潮陽市併入汕頭市,重新劃分為潮南區和潮陽區,陳店中學就屬於今天的潮南區)
2.本詞條資料來自廣東省汕頭經濟特區潮陽陳店中學校友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出版的《陳店中學校友錄》一書,所以是陳舊資料(包括以下所說的“至今”也是指1992年),其中部分可能與今日不符,請見諒。
3.如果有人要對本詞條做修改的,為了避免新舊資料的數據、內容發生矛盾,請把新資料附加在本詞條的最後。
4.除非時間的矛盾能被解決,否則對本詞條做任何修改都必須保留本項四條說明(包括這一條)。
歷史沿革
解放前,該校一直招收春季始業國中生並附設國小高部。1950年開始招收秋季始業生,1951年撤去國小部,
1953年起停招春季始業生;
1956年增辦高中二個班。次年春,高中部併入縣高級中學。
1958年復招高中一年級新生,
1965年停辦高中。
1969年按照縣總體規劃,復招高中學生。辦成一所由縣轄管的六年制完全中學。隨著教育體制改革,1989年秋,該校歸陳店鎮鎮政府管理,現有高、國中部共16個教學班,學生975人,教職員工66人。
創辦以來,總計高、國中畢業生一萬四千多人;至1989年,計考上高等院校228人,中專127人。
陳店中學的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創辦時期
(1939~1941年)。校舍設備簡陋,僅有六間教室和一間能容一百多人的小禮堂以及意見十多平方米的圖書室。學校只招收國中、高小各一班,學生人數90人。時值抗戰艱難歲月,學生立志向學,又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師生辦起“消費合作社”,教唱革命歌曲,排練抗日話劇,深入鄉村進行抗日宣傳,喚起民眾愛國之心,報以救國之志,為拯救危難中華寫下不朽的歷史篇章。
發展時期
(1942~1950年初),學校逐年發展,每年開辦三個國中班及高小五、六年級各一班,學生人數二百人左右。從創建的1939年至潮汕解放,共有八屆約二百二十多國中畢業生,大部分赴海內外從事各種行業。
其中佼佼者,有的擔負重要領導職務,有的成為教授、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有的前往東南亞、港澳等地經商,各有發展。
鼎盛時期
(1950年至1966年)。學校處於蓬勃發展的重要年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後,擴建維修學校十餘間,學校初具規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至“文革”前,師資雄厚,圖書、儀器數量倍增,教學設施日臻完善,學生人數增至840多人。
學校建立健全了管理機構和各項規章制度,嚴治,勤管、尊師、愛生、奮發、向上蔚然成風,校績顯著,連續幾年升學率名利全縣前茅,並多次被評為縣、市(專區)先進單位。
動盪時期
(1966~1976年)。“文革”期間,學校遭受劫難。學校黨政班子處於癱瘓狀態,完整的規章制度被砸爛,“讀書無用論”泛濫成災,終至教學質量嚴重下降,損失不可估量。期間1972年~1975年,國家實施整頓工作方針,政府撥出專款修建校舍,建造一座可容一千多個座位的大禮堂,配套實驗室儀器設備,辦學條件有所改善。爾後又因極左路線干擾、校園再度蒙上陰影。
恢復時期
(1976年~1990年)。學校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1977年秋恢復招考。1978年9月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84年秋,實行校長負責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認真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提高教師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尤其是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陳中重現了教師辛勤耕耘,精心育才;學生刻苦攻關,勤學苦練的喜人局面。
1989年秋,陳中歸陳店鎮政府轄管,校長、教師實行聘任制,競爭機制引進教學領域,陳中再度向前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90年~1991學年度,高考、中考成績及錄取人數有新的突破。
陳中的發展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陳中的建設得到黨政、校友的重視和支持。1990年,陳店鎮政府集社會各界人士之厚望和意向,做出遷建陳店中學校址的決定,於廣汕公路南側徵用土地57畝,計畫投資800萬元,建二幢教學樓、三幢師生宿舍樓、一幢多功能綜合樓、一個可容一千五百個座位的大禮堂、一個師生同用的二層餐廳、一個規格化標準運動場,總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首期工程建築面積5124平方米,投資370萬元,現已交付使用。新校址按設計建成後,校容必將秀麗壯觀。
陳店中學自創建至現在,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的歷程。其間雖歷經曲折,但始終伴隨著歷史的步伐前進。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加上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熱情支持和關懷,陳店中學必將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滿園春色,歲歲芬芳。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