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入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入山東大學歷史系師從鄭鶴聲教授學習中外關係史,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5年1月至1987年8月,任山東大學歷史系助教;
1987年9月至1992年8月,任山東大學歷史系講師;
1992年9月至1997年8月,任山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其中:1996年3月至9月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任客座研究員)
1997年9月,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2001年12月,在職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2017年2月4日,政協第十一屆山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辭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山東省委員會委員。
社會兼職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韓國研究論叢》編委;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海交史研究》編委;
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明史學會理事;
山東省史學會理事等。
研究方向
中外關係史研究和中國海洋史研究,專長於中國傳統對外政策和涉外製度研究、中國與周鄰國家關係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外貿易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1.《儒家文明與中韓關係研究》,韓國學術振興財團項目,2007-2009;
2.《清史·邦交志》(上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體工程項目,2005-2010年;
3.《唐代新羅僑民研究》,韓國國際交流財團,2003-2005;
4.《鴉片戰爭前清朝海外貿易政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2-2004年;
5.《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演變研究》,韓國國際交流財團,1997-1999;
6.《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一卷),外交部科研項目,1996-1998年;
7.《明代海外交通史研究》,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993-1995年;
9.《清前期對外關係研究》,教育部人文學科博士點基金項目,1992-1994年;
10.《閉關與開放:明清時期中外關係研究》,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989-1991年。
書籍著作
1.《儒家文明與中國傳統對外關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儒家文明與中韓傳統關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山東半島與中韓交流》,香港出版社,2007年;
4.《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思想、制度與政策》,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5.《登州港與中韓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6.《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7.《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的演變》,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
8.《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年;
9.《“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中韓關係史論》,齊魯書社,1997年;
11.《中韓交流三千年》,中華書局,1997年;
12.《中國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3.《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係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期刊論文
(一)中國傳統對外政策與涉外製度研究論文:
1.《海外穆斯林商人與明朝海外交通政策》,《文史哲》2007年第1期;
2.《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華夷秩序的構建----兼論明朝是否向東南亞擴張問題》,《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3.《中國傳統文化與鄭和下西洋》,《文史哲》2005年第3期;
4.《澳門問題與乾隆限關政策》,澳門《文化雜誌》2004年夏季號;
5.《清初“海禁”期間海外貿易政策考》,《文史》2004年第4期;
6.《明與清前期海外貿易政策比較》,《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
7.《論明朝月港開放的局限性》,《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論宣德至弘治時期明朝對外政策的收縮》,《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9.《試論明成祖的對外政策》,《安徽史學》1994年第1期;
10.《論明太祖對外政策的變化及失敗》,《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2期;
11.《清朝體制與對西方的被動應戰》,《山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12.《論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變》,《文史哲》1986年第2期;
13.《明初海防與鄭和下西洋》,《南開學報》1985年第5期;
14.《“夷官”與“逃民”:明朝對於海外國家華人使節的反應》,載於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輯。
(二)中韓關係史領域研究論文:
1.《字小與國家利益:對於明朝就朝鮮壬辰倭亂所做反應過程的透視》,《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1期;
2.《許國出使朝鮮與東國士庶交誼》,《中國與韓國----崔韶子教授退職紀念論文集》,韓國太陽社出版社2005年;
3.《“既在人間世,萬事擔雙肩”----申圭植漢文詩歌作品初探》,金俊燁、石源華主編:《申圭植·閔弼鎬與韓中關係》,韓國羅南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論唐代山東地區的新羅僑民村落----兼論高句麗遺民與新羅僑民的敵對意識問題》,韓國《東國史學》第37輯(2002年12月);
5.《重陪鵷鷺更何年?---朝鮮李珥出使明朝詩歌初探》,《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6.《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與中國記聞》,《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
7.《偰長壽與高麗、朝鮮王朝的對明外交》,杭州大學《韓國傳統文化·歷史卷》,學苑出版社2000年10月;
8.《論17—19世紀朝鮮王朝的清朝觀演變》,台北《韓國學報》第16期(2000年6月);
9.《拒“理”與受“器”:論朝鮮王朝對早期漢譯西學的反應》,澳門《文化雜誌》第32期(1997年秋季);
10.《明初與朝鮮海上交通考》,《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1.《分裂時代的外交競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韓關係述評》,韓國《東亞研究》第32輯(1996年12月);
12.《論唐代的新羅僑民社區》,《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3.《論唐代與新羅的文化交流》,《山東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14.《李鴻章與朝鮮對西方的締約開放》,《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15.《論高麗王朝對中國典制文化的吸收問題》,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八輯;
16.《入唐新羅人與唐羅文化交流》,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五輯;
17.《禮義觀與現實衝突----李朝政府對於清初漂流海商政策波動的研究》,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四輯;
18.《唐代對外開放政策與唐羅關係》,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三輯。
(三)中日關係史與中西關係史領域研究論文:
1.《宋朝與麗日兩國的民間交往與漢文化傳播----高麗與日本接受宋文化的比較》,《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
2.《壬辰倭亂時期の明王朝と朝鮮の對日外交》(日文),仲尾宏(日本)主編:《朝鮮義僧將·松雲大師と德川家康》,日本東京明石書店2002年7月;
3.《澳門模式與鴉片戰爭前的中西關係》,《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英國的“港腳貿易”與廣州》,載於《中外關係史論叢》第四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
5.《明朝對日政策與日本使節的爭貢事件,》載於《明史論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
6.《英國散商對華貿易的發展與鴉片戰爭》,載於《屈辱與抗爭----鴉片戰爭150周年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12月;
7.《胡惟庸通倭問題辨析》,《安徽史學》1990年第1期。
(四)中外關係史一般問題與中國海洋史領域論文:
1.《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研究芻議》,《安徽史學》2008年第1期;
2.《宋朝州府涉外權力的增強與東亞貿易的擴張----以市舶司為中心》,《東アジアと日本》,日本九州大學出版部2007年;
3.《論16世紀前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進程和基本特點》,《文史哲》2000年第4期;
4.《晚明社會人身依附關係與社會思潮的演進》,韓國《東洋學研究》第4輯(1998年6月);
5.《清代的天后宮與會館》,《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6.《也論清前期的海外貿易----與黃啟臣先生商榷》,《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4期;
7.《明代海防與海外貿易----明朝閉關與開放問題的初步研究》,《中外關係史論叢》第三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8月版;
8.《明清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市場》,載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編:《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1月;
9.《明朝後期籌海過程考論》,《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0.《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的中外界限和分期問題》,《山東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11.《明代海外貿易及其世界影響----兼論明代中國在亞太地區貿易上的歷史地位》,《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2.《明代市舶司制度與海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五)學術評論:
1.《綴零碎為整體 寓分析於敘述----評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係史〉》,《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3期;
2.《讀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11期;
3.《“閉關”或“開放”類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貿易政策研究述評》,《文史哲》2002年第6期;
4.《評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光明日報》2001年5月8日;
5.《開拓創新,立論嚴謹----陳信雄〈宋元海外發展史研究〉評介》,《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2期;
6.《近來別具一隻眼,另察中國衰亂源----簡評李金明博士〈明代海外貿易史〉》,《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