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前言
編校說明
陳忠裕公全集
安雅堂稿
論史
兵坦秦*
《詩》間略
詩詞曲文補輯
附錄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 —1647),明清易代之際立於風口浪尖的風雲人物,是為抗清而犧牲的志士,其文章氣節,皆堪稱後人楷模。陳子龍又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其詩、詞、賦、古文等均卓然自成一家,一生著作頗豐。但陳子龍的著作,在清前期遭禁毀,散軼甚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才得以開禁。但直到嘉慶八年(1803),王昶編纂《陳忠裕公全集》時,仍離“全”甚遠,且因違礙而被篡改導致殘缺甚多。
書籍評價
王英志先生是國學大師錢仲聯老的高足,經過多年的廣泛搜羅和深研細磨,輯校本書,其功夫細,因而其功巨。細讀之後,覺《全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曰全。對於全集,只有相對的全,而沒有絕對的全。某位編者所編的某人的全集,只要超過前人的已有篇章,就算對此位作者的貢獻。《全集》已經非常接近於全,就目前現有的可能搜羅殆盡。除《陳忠裕公全集》外,還收入《安雅堂稿》、《論史》、《詩問略》,另有詩詞曲文補輯,包括詩一首、詞十闋、曲一隻,文十七篇(敘一、評語二、《啟禎四書文》篇十一、《論學繩尺》篇一、序一、啟一)。附錄三部分,包括有關陳子龍的歷史資料,作品集之序及各個合集之序、諸家評論及投贈詩、哀悼詩,陳子龍世系表,陳子龍傳記與諸家評論的增補。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從篇幅說,《全集》一百五十萬字幾乎比《陳忠裕公全集》增加了一倍。
二曰當。所謂“當”,就是說妥當、確當,編輯合理,便於讀者閱讀使用研究。具體地說,1.《陳忠裕公全集》全收,保存其原貌,不作大變動。保留原有的“考證”、“案”、“附錄”之文字,因為這些是有助於理解作品的資料。卷首的《明史》陳子龍本傳、所謂《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乾隆四十一年月 日禮部頒發專諡文》、《祠墓》,還有各集原序、卷末原附錄的諸家評論、投贈詩、哀弔詩等,皆作為總附錄置於全書末。而《陳忠裕公全集》原序、凡例,仍舊存於卷首。2.《年譜》原是作為卷首附錄,但是考慮到《年譜》的上、中兩卷是陳子龍“自撰”,所以改作正文收在“卷三十一年譜”,並且為保持年譜的完整,將王沄的《續年譜》附錄在後。3. 增收之《安雅堂稿》有若干文字又見於《陳忠裕公全集》,凡文字完全相同或僅極少數文字有出入者,均不錄正文,只存其目;文字略有出入者,於《全集》本相關文章校記中說明;文字出入較大者,則兩者並存。4. 陳子龍與人合編的書,又他所獨編的《農政全書》不屬於著述,故均不收。但是《皇明詩選》中有陳子龍的評語四百餘條,不應放棄,所以收入《詩詞曲文補輯》。
三曰細。《陳忠裕公全集》,刊於嘉慶時期,出於忌諱,書中如“虜”、“胡”之類或缺或改,《全集》皆根據明末刻本校補,恢復原貌。詩集部分,還參校了“施校本”。《安雅堂稿》錯字較多,參考《陳忠裕公全集》本與《宣統本》校改。《詩問略》無其他版本參考,則參校《詩經》等典籍。有一本用本字,另一本用通假字者,則出校記。全書有大量關於校改校補的校記,用功用力可謂勤且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