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裕公全集

別集名,明陳子龍(謚忠裕)作。三十卷。騷賦二卷,詩十七卷,詞、曲一卷,文十卷。並卷首一卷(錄有《明史本傳》等),年譜三卷,卷末一卷(錄有諸家評論等),清嘉慶間王昶刻。另有《湘真閣稿》六卷,非足本。今有校點本《陳子龍詩集》,影印本《陳子龍文集》,均根據《陳忠裕公全集》而來。《全集》對原刻本的差錯有所訂正,但其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全,如重要的文集《安雅堂稿》在《全集》付梓時雖已發現而不及增入,而《兵垣奏議》、《論史》、《〈詩〉問略》等則當時尚未發現。

《陳忠裕公全集》

別集名,明陳子龍(謚忠裕)作。三十卷。凡騷賦二卷,詩十七卷,詞、曲一卷,文十卷。並卷首一卷(錄有《明史本傳》等),年譜三卷,卷末一卷(錄有諸家評論等),清嘉慶間王昶刻。另有《湘真閣稿》六卷,非足本。今有校點本《陳子龍詩集》,影印本《陳子龍文集》。王昶《〈全集〉序》云:“當時所刻詩文,共有六種,其餘見之《壬申文選》、《陳李倡和》、《三子新詩》、《二十四家詩選》,蓋未嘗有全集也。”似乎從此已有了全集。《全集》所收《屬玉堂稿》、《白雲草》、《岳起堂稿》、《采山堂稿》、《平露堂稿》、《焚余草》等,皆為今已不見的原刻別集之作品,憑《全集》收錄得以保存,厥功至偉。《全集》還有一大優點,“於公詩中所載時地及交遊事跡,輯而注之”,付梓前“復博採群書而增注”(王昶《〈全集〉序》)。這就是詩集的不少作品由編者增加了“按”或“考證”、“附錄”,文集部分也有些作品加了“考證”。“按”一般是對標題的說明,“考證”大多是對作品涉及的地名、人名的注釋,“附錄”是旁徵博引與作品有關的文獻資料。
編輯本段

《陳忠裕公全集》之外的陳子龍著述

另外,《全集》對原刻本的差錯有所訂正,但其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全,如重要的文集《安雅堂稿》在《全集》付梓時雖已發現而不及增入,而《兵垣奏議》、《論史》、《〈詩〉問略》等則當時尚未發現。且為避清朝忌諱詩文頗多竄改或空缺的文字。今施蟄存、馬祖熙先生的校點本《陳子龍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是對《全集》中十八卷的詩歌、詩餘部分首次進行標點整理,開拓之功自不待言。其不足就是缺乏與明刊本的校勘,很少校記,許多應該校改與校補的文字皆闕如。近年明刻本《安雅堂稿》、《壬申幾社文選》、《雲間三子新詩合稿》、《湘真閣稿》等九種合集與別集陸續現身,再結合有關文獻加以考證,表明陳子龍的著作絕大部分還是留存了,有的原刻本雖不存,但其作品仍被收錄在諸合集中。而明刻本的出現,又可對《全集》本進行校訂與校補。這都為編纂一部大體齊全的《陳子龍全集》提供了可能。筆者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之邀,承擔了編纂整理《陳子龍全集》的任務。《陳子龍全集》以清嘉慶《全集》為主體,補充了《安雅堂稿》、《兵垣奏議》、《論史》、《〈詩〉問略》等數種《全集》漏收的著作。《安雅堂稿》十八卷,又名《安雅堂文集》。莊師洛《〈全集〉凡例》云:“公《安雅堂文集》,其名見姚太史宏緒《松風餘韻》,而書已失傳。”其實明末刻本尚存,今藏上海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收入。其最大的優點是未加竄改,無因忌諱而刪減的字眼,符合原貌。缺點是刊刻不精,時有誤刻。《安雅堂文集》還有宣統本,最大問題是不全,其長處是刊刻較精(特別是宣統二年版),可訂正明末本的差錯。《兵垣奏議》二卷,其每篇奏議後註明的年月皆撰於崇禎十七年(1644)六月至八月間,次年乃有原刻本。今所見書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融齋精舍刻本,存上海圖書館。《論史》一卷,宣統元年(1909)時中書局本將其納入《安雅堂稿》,作為卷十五,今存上海圖書館。其主要內容是對東漢人物的簡略品評,評及100多個政治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