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光

陳子光(1946.1-)男,廣東省潮陽縣人。漢族,中共黨員,現任贛州市章貢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1968年江西工學院機械系鍛壓工藝及設備專業本科畢業。江西省專家聯誼會會員。1980年參與的LF31G-25/7螺桿壓縮機研製課題獲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91年至1992年主管機械部和本省首例為泰國建造年產2000噸檸檬酸廠的成套設備和技術轉讓項目,1993年至1995年企業稅利連續三年超千萬元,獲省優秀經營管理者、省優秀廠長等稱號,1993年獲省“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獲省勞動模範獎勵。1992年獲省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合作編輯者邱冠瑛

陶藝家陳子光的陶藝人生

陳子光個人簡介

陳子光陳子光

陳子光先生,漢族,1968年出生,原籍江西臨川。現居深圳,職業藝術家。1991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其陶瓷藝術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出深受好評,作品被多個國家博物館收藏。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品《輪迴》獲得2008法國巴黎羅浮宮國際畫展特等獎。作品入展《2008上海國際陶藝家邀請展》獲金獎。2009年在深圳舉辦個人藝術展《陶語.禪意》。編著電影《土與火》更名為《正青春》獲2010年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創作大型陶浮雕作品《財富演繹》榮獲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創意設計大獎。

媒體專題報導:廣東電視台南方衛視《一方水土》,深圳廣電集團《深商》,深圳電視台《風雲人物》。

報紙雜誌文獻:《特區報》、《商報》、《晶報》、《南方都市報》、《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家文獻》、《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家文獻》、《中國當代藝術家年鑑》、《中國藝術家》、《亞洲新聞人物》、《中華畫報》、《神州》、《國際高爾夫》、《空港》、《設計之都》、《深圳周刊》等,對陳子光藝術作了詳細專訪介紹及報導。

陳子光我是一塊陶土,深圳是大窯爐

陳子光陳子光

陳子光一直說,他就是一塊陶土,深圳就是大窯爐,這20年來不斷地煅燒、塑造著他,而這一切都和20年前小平的南方談話密不可分。

1999年,陳子光創辦“子光陶藝坊”,為了餬口把陶吧打造成了一個少年兒童陶藝培訓機構。十多年過去,現在的陳子光已開始“以商養藝”的嘗試,他的創作不再僅僅是為了賺錢。

陳子光陳子光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陳子光從小對時政新聞並不怎么關注,但是20年前的春天,當從報紙上看到88歲的鄧小平說的這句話時,他

怦然心動了。陳子光清楚地記得,那時候,身為江西臨川一家陶瓷廠技術員的他,月工資108元,過春節單位還發了158元“年終獎”,日子不算富裕,但是絕對稱得上安逸。“也許我心中就有那種不安分的基因,小平同志的一個"闖"字,撩撥起了我的心弦”,陳子光說,就在1992年春天,他放棄了穩定的工作,跟朋友借了300元錢,坐上了南下深圳的汽車。

一個敢“闖”的農村青年

陳子光陳子光

陳子光說他是地道的農村人,上世紀80年代中期,父親去世,他被

迫從中學輟學,進入家鄉的一家陶瓷廠當工人。他說,自己是個不認命的人,不甘心一輩子做個操作工人。1987年陳子光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廠里送往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的名額,卻不料被廠長的女兒擠掉了。激憤之下,陳子光給當地陶瓷局局長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結果,局長主持公道,特地給他加了一個名額。“也不知道當時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氣,給局長寫信,話說得挺狠的,現在想起來都有些後怕”,他說,4年刻苦攻讀之後,他回到工廠,如願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幹;現在想來,他的骨子裡也許就有“闖”的基因,安於現狀,得過且過,不是他的脾氣;如果沒有當年衝冠一怒,“闖”了這一把,也就沒有1992年南下深圳的陳子光了。

“工作也不忙,經常一天下來就是喝喝茶看看報”,國營工廠技術員,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一份清閒的差事,但是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年,陳子光不安分的天性又“蠢蠢欲動”了,工作穩定、生活安逸,仿佛一眼就把一輩子看到了頭,他又覺得不甘心。然而,一個農村孩子費盡艱辛得到一份體面、安定的工作,就這樣放棄嗎?陳子光有些猶豫。不知不覺,已經是1992年的春天。

不安分的人,與不安分的城市結緣

“就在這個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了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報導”,陳子光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沒有一點"闖"的精神,……辦什麼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

“讀到這段話,我心中一亮”,陳子光說,他這才知道,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這一年的年初去了深圳,講了一些話。於是,他把此前一段時間報紙的相關報導蒐集起來認真閱讀,“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當這些詞句躍入眼帘時,陳子光再也坐不住了。深圳,這個本來遠在天邊的城市突然變得如此親切。這個不安分的城市,不是正適合他這樣不安分的人嗎?“看來,我與深圳有著相同的基因”,陳子光說。於是,就在那個春天,這個不安分的人跟朋友借了300元錢,辭掉工廠的工作,坐上往南開的長途汽車,奔向陌生而親切的城市深圳。

“當時很多熟人很詫異,你一個搞藝術的,應該去北京發展,來深圳打工乾什麼,那不是個文化沙漠嗎?”陳子光說,“我想,就算是沙漠,不是也可以變成綠洲嗎?沒有闖過試過怎么知道不行呢?”不過,再偉大的藝術家也得先填飽肚子,剛剛來到深圳的時候,陳子光不得不從打工仔做起,在一家小企業里,既當設計員,又做搬運工。陳子光徹底放下“知識分子的臭架子”,任勞任怨。一天,老闆給10元錢,讓他與同事乘車由上梅林公司到八卦嶺倉庫取貨。忙碌一天后,萬分疲憊之中,他還不忘將兜里所剩的1元5角錢車費退還老闆。“老闆說,1塊5就別較真了,你拿著吧,我堅持還給他”,陳子光說,“老闆看著我的眼光怪怪的,從此以後對我客氣了許多”,他說,老闆哪知道這個打工仔是懷揣著藝術夢想來深圳的,不是靠貪小便宜混飯吃的。

看美國大片,催生深圳第一個陶吧

來到深圳的第二年,陳子光跳槽了,到一家企業做起了專職設計師,一邊搞設計一邊跑業務,順帶還接一點私活。工資比剛來時高了些,但日子過得還是十分窘迫。“在巴登街租房的時候,屋頂還沒有我的個子高,得彎著腰過日子”,陳子光說,後來,在黃木崗安置區找了一間房,寬敞了許多。一天晚上,陳子光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準備好好睡一覺,誰知晚上下起傾盆大雨,把外面廁所的糞便衝到了他的屋子裡,“那個惡臭熏天啊!沒法用語言形容”,陳子光說,有時他腦子裡也一閃而過一個念頭:這樣吃苦值不值,在老家,工作安定,還有親人照顧;在深圳,連睡個好覺都難。可是這種想法總是轉瞬即逝。“那幾年的深圳街頭,幾乎天天都有剛從其他地方過來的”,陳子光說,這些人里,可能很多人在老家混得比自己好得多,人家來深圳付出的代價不是更大嗎?自己這點苦又算什麼呢?就像下象棋一樣,來了深圳,就像過河的卒子,不能後退了。”

陳子光從打工仔熬成老闆,與他來深圳之後看的一部電影有關。那就是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球的《人鬼情未了》,片子裡男女主人公在主題歌《Unchained Melody 》的旋律中一起做陶器的鏡頭,迷倒了多少痴情男女,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做陶熱。陳子光通過VCD光碟看了這部片子之後,感動之餘,也觸發了靈感,深圳有酒吧、網咖,為什麼不能有個陶吧呢?於是,陳子光利用積攢下來的家底,開辦了深圳第一個陶吧:“子光陶藝坊”。

“陶吧一開,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超前了,幾乎一年時間,門可羅雀”,陳子光說,陶吧嚴重入不敷出,自己這個老闆一上任就面臨著“下課”的風險,“我想,總不能剛剛自己創業就打退堂鼓吧”,於是,2000年陳子光轉變了思路,在新聞媒體上做宣傳,把陶吧打造成一個少年兒童陶藝培訓機構。深圳當時教孩子做陶的,只此一家,生意一下火了起來。“一到周末,陶吧就被孩子們擠得滿滿當當”,陳子光說,陶吧的火爆,引起媒體關注,讓他一時間成了深港名人。來到深圳8年之後,陳子光終於第一次嘗到了創業成功的喜悅。

以商養藝,連奪國際大獎

陶吧生意剛剛步入正軌沒幾年,陳子光又有了新的想法。陶吧生意雖好,但是順勢發展下去,終究只是一個少兒培訓機構,這樣過一輩子,又讓他感覺心有不甘。當初辛辛苦苦來深圳,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是為了實現藝術夢想。2003年,陳子光又從新聞媒體看到了一條訊息:深圳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文化立市”的戰略,把文化產業作為城市的主要發展方向。他感到,自己南下深圳懷揣著的藝術夢想,到了付諸實施的時候了。

搞藝術歸根到底還是要搞創作,而從事創作,又需要成本來支撐。“我覺得還是要搞點經營,用商業收入來支持自己的藝術創作”,陳子光說。於是,2004年,陳子光夫婦把陶吧轉給一個朋友,自己創辦了“深圳市子光藝術設計有限公司”,開始“以商養藝”的嘗試。陳子光的專業是制陶,他在深圳的藝術創作,也是從制陶開始。2006年,陳子光為此創作的陶版浮雕《財富演繹》赫然而出,從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關於財富的典故,到種種關於財富的民間傳說,渾然一體,大氣磅礴,作品參加當年舉行的深圳第二屆文博會,獲得創意設計大獎。

這是陳子光第一次在國際大型展會中獲獎。此時,距離他懷揣300元錢南下深圳,已經過去了14年。“後來,《財富演繹》的縮小版裝飾畫已獲國家外觀專利,上市銷售”,陳子光說,這種藝術與商業的雙豐收,不正是當年來到深圳所夢想的嗎?這堅定了他對“以商養藝”道路的信心,藝術創作靈感不斷迸發。

陳子光陳子光

2008年法國巴黎羅浮宮國際沙龍,陳子光送去了陶藝作品《輪迴》,“《輪迴》積累了我闖蕩深圳十多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它由虬根組成一個圈,象徵著生命的生生不息。樹根上的芥蒂象徵著人生的磕絆,鑲嵌著的寶石既代表著人生的經驗,又象徵著"錢財乃身外之物",陳子光說,此件作品得到法國藝術界的認可,因此獲得“2008法國巴黎羅浮宮國家美術展特別獎”。這個獎的“含金量”怎樣呢?這個代表國際最高水平的沙龍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我國老一輩美術家徐悲鴻、潘玉良、常書鴻、吳冠中、吳作人等人的作品,都是通過這個沙龍展走向國際美術殿堂。

陳子光陳子光

“深圳20年來不斷煅燒、塑造著我”“以商養藝這條道路,我會一直走下去”,陳子光說,他的

獲獎作品都已經批量生產推向市場;用宜興紫砂泥設計製作了《紫砂四季》系列高級紫砂茶具,還準備設計一套24節氣紫砂系列作品……。“不過,既然面對市場,難免遇到一些尷尬”,陳子光說,有人一看他的名字,"陳子光"?這個人不太有名,稱不上大師,他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買”,陳子光自嘲,面對這樣的客戶,自己一笑置之。

陳子光陳子光

一轉眼,陳子光來深圳20年了。當年背著300元錢“債務”南下的毛頭小伙,

如今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陶瓷藝術家,擁有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室。“形象地說,我就是一塊陶土,深圳就是大窯爐,這20年來不斷地煅燒、塑造著我”,陳子光說,深圳未必是藝術的天堂,但也絕不是文化沙漠,用自己的創作去贏得社會認可,並且贏得財富;同時在商業化的侵襲中保持藝術家的本真,只有深圳才能給予他這樣的體驗,這就是深圳20年造就的陳子光。

陳子光追夢在土與火之間

追夢在土與火之間寫詩作畫意在推廣茶文化

往裡走,一直往裡走,在紅荔路花卉世界的深處,陶藝家陳子光的藝術工作室靜臥在這裡,與周遭環境比起來,陳子光的藝術工作室造型獨特,典雅別致而又富有現代氣息,裡面擺滿了形態各異的紫砂壺。陳子光告訴晶報記者,近來,他創作了100首茶詩,做了100把紫砂壺,代表100款茶,正在畫100張國畫,將結集出版《百壺百味》。此外,“一首詩、一把壺、一款茶、一幅畫、一爐香、一善念、一禪悟、一情緣、一歲月、一滄桑”部分作品將在12月20日的茶博會大師區展出。

關於這個創意的由來,陳子光說,是因為有許多人喝茶也有許多人賣茶,可是對於茶文化卻推廣得不多。曾經有位朋友對日本的蒸青茶讚不絕口,而對中國的茶嗤之以鼻,這對他的觸動很大,國人不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實在遺憾。加之現在一些不法商人製作銷售農藥超標的低質茶葉,影響飲用者身體健康,作為藝術工作者,陳子光萌發了這個念頭:要創作茶文化系列的作品。

去年陳子光去泰山寫生,被大霧鎖在機場,別人正抱怨天氣時,他卻購買了一本《茶經》靜下心來閱讀,突然他的詩意靈感來了,拿出筆記本寫了第一首茶詩《泰山女兒茶》:“千紅一窟笑年歲,萬歲思茶桐芽配。香茗緣如初戀情,待嘗一刻嬌羞味。”這首詩的意思是《紅樓夢》里的香茗“千紅一窟”笑看了無數個年年歲歲。清乾隆皇帝到泰山封禪,要品當地的茶,泰安並不產茶,於是選了最美的少女,采青桐芽配泉水,用少女的體溫暖熱給皇帝喝。皇帝高興便御為“女兒茶”。人與香茗的情緣也是要緣分的,如初戀般,還沒等到品嘗的那一刻,心頭已經溢滿濃濃的深情,更帶著一股嬌羞的味道。

陳子光陳子光

後來他又寫了原創茶詩作品《福村梅記》(雲南普洱茶):“一壺普洱邀君嘗,不問姓名去何方。笑嘆前程路茫茫,持守德行逆飄香。”《六安瓜片》(安徽頂級綠茶):“茶煙隨香消無蹤,烈日捲雲西沉風。雷吼雨窗難入夢,香殘煙冷紫壺空。”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現在已經寫了一百首詩,並正在創作相應的一百幅畫。

為紫砂壺賦予創意生命力

對自己每件作品的命名、寓意,陳子光都能夠侃侃而談一番,足見他對此是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痴戀,更可貴的是,他能夠以一顆禪悅的心情來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件作品,對陳子光來說都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經歷的感悟。

陳子光都市裡的“陶語禪藝”

參透人生才能將智慧融入陶

在陶藝家陳子光的陶藝作坊里,除了擺放著一把把精緻的紫砂壺作品外,還有他這些年來一直堅持創作的“藝術陶”。這些陶藝作品別具新意,處處充滿著“禪”味。凡看過這些作品的人,都能感到裡面隱著詩、顯著畫,人生經歷和生活感悟在窯爐里燒成了他的心血之作,陳子光稱之為“陶語禪藝”。

其中有幅作品《輪迴》,在2008年曾獲得法國巴黎羅浮宮國家美術展特別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虬結樹根意向做成了一個“零”形,寓意人生就像一個圓,不論追求多完美的人生,最後終將歸零,喻示著人生曲折,也總是空空地來空空地走。只有參透人生的人,才能將這樣的智慧化入創作、融入生活。陳子光說,“想到生命總有一天會結束,就明白那些珠光寶氣和榮華富貴都只是身外之物,唯有感悟生命的精神世界才是永恆。”當心靈變得博大且寧靜,回歸了本真,此時禪意自顯。“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這就是陳子光對禪的理解,禪悟成了他近年來藝術創作的基礎。“真實的、來源於生活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展現自己的內心,對生活悟得越深,作品就越有內涵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家首先應該就是一位禪者。在發現和細品生活中,美感與靈性就能在世事萬物中顯現,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就在於此。

陳子光

陳子光(1946.1-)男,廣東省潮陽縣人。漢族,中共黨員,現任贛州市章貢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1968年江西工學院機械系鍛壓工藝及設備專業本科畢業。江西省專家聯誼會會員。1980年參與的LF31G-25/7螺桿壓縮機研製課題獲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91年至1992年主管機械部和本省首例為泰國建造年產2000噸檸檬酸廠的成套設備和技術轉讓項目,1993年至1995年企業稅利連續三年超千萬元,獲省優秀經營管理者、省優秀廠長等稱號,1993年獲省“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獲省勞動模範獎勵。1992年獲省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合作編輯者

邱冠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