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錫[四川江安陳天錫]

陳天錫[四川江安陳天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天錫,號鶴仙,江安縣城人。光緒九年(1883年)應縣試,以第三名中秀才。科考迭得第一名,補廩。受四川學使高度恩、朱善詳賞識,多次將他的試文刊發全省示範。學使瞿鴻璣調他到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在院時,屢取前列,深受器重。

人物生平

陳天錫,號鶴仙,江安縣城人。

嬰幼喪父,及六齡,母何氏親授發豪。光緒九年(1883年)應縣試,以第三名中秀才。科考迭得第一名,補廩。受四川學使高度恩、朱善詳賞識,多次將他的試文刊發全省示範。學使瞿鴻璣調他到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在院時,屢取前列,深受器重。

光緒二十年(1894年),鄉試中舉人。次年(1895年),赴京會試。適直中日戰爭失利,北京應試舉子一千三百多人,群情激憤,康有為倡議“公車上書”,請求變法維新。天錫亦參與其事,奔走號呼。清廷震怒,中止會試。遂離京返縣,在留耕、南井等鄉主持文課。時知縣王紹穆貪污橫暴,天錫作《餓虎謠》諷之,並親赴成都,向川督劾參,致王被撤職,邑人稱快。受聘龍門書院山長(相當於現在的校長)。

光緒二十四年(1898),赴京會試,落第。複試二等,授會典館謄錄。是年,康有為在京組織保國會,陳與瀘州舉人羅鳳翹、梅光鼎、朱榮邦請康代奏清帝:“變科舉、興學堂、汰營伍、裁冗官,始終如一,破格用人。”八月初六,發生“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幽禁,康(有為)梁(啟超)外逃。八月十三日,“六君子”遇難,天錫於同月二十九日倉皇離京,繞道回縣隱居。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仍主持江安龍門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書院為學堂,續任堂長(即校長)。

天錫倡議,“既興學堂,謀求革新,挽國勢之危急,如仍用以前方法,直等於緣木求魚耳”。力主厚其基礎,增其眼界,將學習課目定為經、史、政治、地理四科。經以《公羊》、史以《通鑑》,地理以中外有關參考書,政治以《文獻通考》,及中外有關政治著述為教材,深得鄉賢傅增湘的支持。其學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縣人朱山(字雲石)曾在龍門書院就讀,系同盟會會員,為革命犧牲。天錫曾作《哭門人朱雲石詩》,深致哀悼。

光緒三十年(1904年),再赴北京會試,落第。以會典館謄錄,加升同知銜,分發陝西省候補知縣。六月,到達陝西,時陝西設有“課吏館”,天錫首次參加考選,即名列第一。為陝西布政使樊增樣所賞識,先後派任“發審局”幫辦、洋務局文案、後陝西石泉縣知縣缺出,樊山薦其出任知縣。

在石泉,興利除弊,抑強豪,禁娼賭;將土劣隱沒侵蝕的地方糧款財產等清查出來,創辦初等新學校17所,工藝廠一所,並親自到所辦學校、工廠講演,以開民智。

在石泉他免收“過境騾馬稅”,商旅稱便,樂意來石泉貿遷有無,對振興石泉經濟起了一定作用。又親理民間訴訟,判明是非,結案迅速,深得樊增樣讚譽。後因得罪豪紳被調離職。天錫回西安後,樊增祥先後委派其負責主持《秦中館報》、《學務雜誌》工作,兼任陝西省拔貢考試閱卷官,繼又任陝西省《陝西通志》《人物門》分纂之職。

宣統三年(1911),陝西巡撫易人。天錫鑒於清廷政治日益腐朽,革命勢熾,民氣日蘇,於是年三月告病請假回縣。民國元年(1912年),應地方之請,主持“勸學所”。在職期間,恢復縣立中學,並在縣城開辦縣立高等國小兩所,縣立女校1所,先後在縣屬各鄉開辦高等國民學校7所,初等國民學校50餘所。

民國2年(1913年),參加梁啓超所組之進步黨,為交際科幹事,應四川省民政長尹仲錫之約赴成都。擬參加《四川通志》修纂工作,因川局混亂而歸。次年,應友人約赴京,見袁世凱市制自為,不願工作,仍返江安,在省三中校任國文教師,不與外事。

護國軍之役,朱德(字玉階)任滇軍旅長,駐防瀘州、江安、南溪等地。天錫時與交往,詩文唱和。作有《賀朱玉階旅長棉花坡大捷並吊戰士歌》,以紀其事。

民國lO年(1921年),縣人推請主修《江安縣誌》。徵集採訪,歷時近一年,寫成《江安縣誌》。

牛角壩之“偶住亭”,是宋代大詩人、名書法家黃庭堅曾經登臨過的名勝古蹟,年久傾圮,縣知事朱嗣東籌資重建。天錫為之作《記》。

人物作品

一生著述甚多。有《鶴仙詩抄》7卷、《鶴仙文抄》14卷、《仙都九十九韻》1卷行世。別有《漢書小識》4卷、《商宋元明清五朝詩選》1卷、《唐詩三百首新釋》1卷、《仙鶴公牘》1卷(手稿),於“文革”中散失。清末上海某書局出版的《道鹹同光四朝詩選》和《眉永樓詩話》中,選有天錫詩詞多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