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林

陳夢林(一六六四至一七三九),字少林,雲霄人。清初與藍鼎元、莊亨陽齊名的漳州知名學者。時人稱其"漳之奇男子"。他的居處經常換,並在住宅門額土書寫"他齋"二字,人稱"他齋先生"。

基本信息

成長經歷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陳夢林遊學於黔中,學使者考試生員時,名列第一,黔州知州黃虞庵以其才學出眾,援例薦入太學。五十年,黃虞庵任福建巡撫,招陳夢林入署。五十五年,貴州人周鍾鍹(時任諸羅知縣)延陳夢林纂修邑志。陳夢林是以對台灣時局的關注和對治史的嚴謹態度投入《諸羅縣誌》的纂修的。

編纂諸羅縣誌

當時,"清人初得台灣,不事經理,文恬武嬉,偷安旦夕。"陳夢林以對歷史的透徹的洞察力,撰文論曰:"天下有宏遠深切之謀,流俗或以為難而不肯為,或以為迂而不必為。其始為之甚易而不為,其後乃以為不可不為而為之,勞費已十百千萬矣。"明代在南澳和澎湖治理上的得失,就是前車之監。開始明政府認為島嶼險遠,不予重視設防,結果成為倭寇和海盜的巢穴,閩粵遭殃。後來在島上設總兵和游擊鎮守,島嶼成重鎮。但這時已是付出代價,勞師動眾。陳夢林以此史事為例,呼籲重視台灣的設防治理。他說:"今半線至淡水,水泉沃衍,諸港四達,猶玉之在璞也。流移開墾,舟楫往來,亦既知其為玉也已。而雞籠為全台北門之鎖鑰,淡水為雞籠以南之咽喉,大甲、後壟、竹塹皆有險可據,乃狃於當前之便安,不規久遠之計,為之增置縣邑防守,使山海之險,馳而無備。將必俟亡羊而始補牢乎?”陳夢林的高論,言之鑿鑿,辭懇意切,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後來雞籠、淡水先後設定防務。

陳夢林輾轉於台灣沿海、山地和平原,為《諸羅縣誌》蒐集信息。監於其時諸羅縣建置僅三十餘年,規制未備,他對"島嶼、汊港之出入險易,戰艋民船之大小堅脆",都作了周詳調查﹔對縣地內可以墾田建市、駐兵設險者,尤其予以重視和考訂。全書共十五萬字,有志十二,即:封城志、規制志、秩官志、祀典志、學校志、賦役志、兵防志、風俗志、人物誌、物產志、藝文志和雜托志,以及形勝、海道、水陸防汛、漢俗、番俗等四十七目。它所記錄的極其豐富寶貴的台灣歷史、文化、語言、宗教、民恪等方面的信息,二百多年來一直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台灣的重要參考文獻。台灣著名學者陳正祥先生談到:"許多考訂台灣文獻而知名的朋友,異口同聲說:《諸羅縣誌》為第一",並高度評價:"《諸羅縣誌》獨成為我國一萬多種方誌中比較優異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陳夢林在總兵藍廷珍軍中任謀士,參贊戎幄,不辭勞苦。平台後又留台灣五個月,返鄉後婉謝總督滿保引薦做官的好意,閒居在家。以後復游台灣,著《台灣後游草》。其著作還有《游台詩》、《他齋詩文集》、《漳州府志》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