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西南交大

陳光,男,1961年3月生,安徽濉溪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管理學博士、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1982年西南交通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畢業,1984年和 2000年分別在華中理工大學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進修。1998 年在西南交通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出版著作13部,在國際會議和《中國軟科學》、《中國科技論壇》、《科技日報》、《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研究與發展管理》、《科學學研究》、 《軟科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管理學報》等發表論文65篇。

陳光簡介

2001~2004年在西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武振業教授。

工作職務

主要學術兼職有:國際科技管理學會(AIMOT)會員、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中國教育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聯合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創造學會理事、四川省知識經濟促進會理事、《 科學學研究》雜誌編委 。

主要社會兼職有: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學科組成員、四川省高級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四川省科學科普報告團成員、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四川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專家諮詢工作組副組長、四川省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總體戰略組組長、四川省用戶評價中心專家組成員、四川省諮詢業協會註冊教授級諮詢師等。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國際科技管理學會(AIMOT)會員,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公共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全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
創新方法研究會理事,
成都市對外科技交流協會會長,
四川省政府決策委員會委員,
四川省政治學會副會長,
四川省知識經濟促進會副會長,
成都市科協副主席等。
專業興趣為社會問題、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評價。

個人成就

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4)、全國高等院校優秀青年教師獎(2001)、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996)、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三項)(1999,2003, 2005)以及全國優秀“兩課”教師(2000)、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4)、四川省師德標兵(2005)、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001)、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03)、鐵路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001)、西南交通大學宏宇教工獎(1994)、黃袁創新獎(2000)、詹天佑獎(2002)等獎勵或稱號。
主要從事專業領域為科學技術哲學、科技政策與公共管理、科學學與科技管理、技術創新與管理,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科技經濟運行分析、技術創新經濟學與區域發展、科技管理與公共政策等。先後承擔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物寶天華國際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畫、四川省重點軟科學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等項目10餘項。

個人其它信息

他是中國公共服務評價領域的著名專家.在由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府績效管理研究會、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公共服務評價國際研討會(2008年1月8日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上做了重要發言和總結.來自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公安大學、西北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大學、揚州大學的專家和政府績效管理部門、專業諮詢機構和新聞界代表20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收到學術論文46篇,展示了國際、國內公共服務評價領域的最新進展。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在成都首次發布《2007年中國公共服務公眾評價指數》,西南交通大學首次發布《2007年成都社會發展“和諧指數”》。
會議主題報告有:(1)2007年零點公共服務評價指數主要發現;(2)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耶魯大學世界學者袁岳博士:國際評估方法的基本發展及其可借鑑性;( 3)普林斯頓人文科學學會研究員莊梅林(Mayling E. Birney):對中國政務公開進程的觀察;(4)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教授:和諧指數--對政府綜合表現的一種評估方法:以成都為例等。
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
2010年7月9日至14日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在中國舉行。陳光教授等應邀參加在成都和香港舉行的中歐社會論壇。陳光教授作為中歐社會論壇“公共服務概念與管理”專題組中方組長,與歐盟公共服務委員會秘書長皮埃爾(Pierre)先生共同主持“公共服務概念與管理”專題會議。中歐與會專家在公共服務領域凝練出五個關鍵問題,並深入進行研討,它們是:
1、在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能否建立統一的公共服務標準?(Can we establish and ensure a unified standard of public service in different regions?)
2、如何實現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民眾之間的合作治理?(How do we meet the cooperated-governance between government,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citizens?)
3、我們如何定義規制?怎樣從不同的公共服務目標和層面實現規制監管?(How do we define regulation and how do we meet regulation from multi-level SGIs and different goals?)
4、在綠色經濟中,公共服務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公共服務能為綠色經濟做出哪些具體貢獻?(What’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service for green economy and what can public service do for green economy?)
5、如何解決公共服務資源缺乏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How to 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su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resources and the endless demand of public service?)
會議期間陳光教授和皮埃爾(Pierre)先生還共同舉行了公共服務中歐學者媒體見面會議,就公共服務的性質、作用、管理以及在中國和歐洲公共服務的實踐等問題廣泛交流意見,相關媒體予以報導。
在多達5000人參與、總計70個不同領域專題題會議之後,7月12日至14日各專題組長和主要學者赴香港參加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總會。法國前總理、歐洲議會議員米歇爾·羅卡爾先生、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成思危教授等700多名中歐政要、著名學者參加會議。陳光教授應邀作為會議最後四個總結論壇之一的主持人,在大會閉幕式上做會議總結,並就“如何超越當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走向真正可持續的和諧社會”發表演講。
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陳光教授和皮埃爾(Pierre)先生商定,在中國和歐洲公共服務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與發展機制,目前中國和歐洲組建的公共服務研究團隊正在開展公共服務術語的翻譯和研究工作。
第三屆公共服務中歐學者媒體對話
記者:各位嘉賓大家好,很高興在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期間邀請到中歐雙方的學者共同探討公共服務領域的問題,向大家介紹今天參加媒體對話會的三位專家,他們是:公共服務歐洲委員會秘書長皮埃爾.鮑比(Pierre Bauby)先生、歐洲公共服務專家米海娜(Mihaela Similie)女士,中國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博士。我們今天的內容主要涉及公共服務的基本概念及現實問題。
公共服務:多樣性與統一性
首先我想請問歐方專家,在歐洲,公共服務最本質的內涵是什麼?如何理解歐洲公共服務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皮埃爾.鮑比(Pierre Bauby)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中方的盛情邀請,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次會議,更希望是一次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我想注重解釋什麼是多樣性,什麼是統一性,二者為何會共同存在?對於整個歐洲及歐盟成員國而言,公共服務歷史悠久,並隨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在整個歐盟,有23種官方語言,我們正是用一種共同的語言來交流、構建公共服務。通過建立共同的專業辭彙、理念、文化傳統、法律方面的知識來建立公共服務的多元性。在這種多樣化的表達及多種形式的組織構成中,我們同樣存在統一性。這是由歐洲國家共同的燦爛文化和歷史上對自己文化鬥爭所形成的結果。就是這種共同價值使我們達成了一致協定和共同觀念。首先,整個歐洲民眾都充分享受醫療、社保、交通、住房和教育等社會權利。第二,我們使整個歐洲感覺每個國家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加強彼此間的聯繫,就像中國建立和諧社會一樣構建和諧歐洲。第三,為我們共同的將來做出努力,像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樣,我們也在教育等基礎公共服務方面做出努力,堅持這些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多樣性和統一性都是新時代的表現,是整個歐盟面臨的挑戰。下面請Miheala女士做進一步說明。
米海娜(Mihaela Similie)女士: 對於剛才提到的歐洲公共服務問題,我想就歐盟各國的責任和各個組織的問題做出解釋。公共服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是國家和地區層面的共同任務。公共服務建設主要是為了服務大眾、滿足大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公共服務建設是由憲法和各種法律規定的,公共服務以各種行業為依託,如教育、交通、醫療等行業。基本公共服務不僅為個人,也為各種形式的集體而存在。所以需要個人和集體兩種形式的公共服務。另一種現實是各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公共服務有兩個理念:功能和實體。我們這裡主要是從功能上來談公共服務,因為公共服務是針對公民的,是由國家以及地區的所有機構提供的,所以不能單從實體上談公共服務,而必須從功能上來進行解釋。
記者:非常感謝兩位專家的詳細解答。從中可以看出歐洲的公共服務已經走得很遠。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目前的公共服務情況怎樣呢?下面有請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陳光教授就中國公共服務的本質和主要內容作一解答。
陳光教授:我也借用“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概念來說明這個問題。公共服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和國情條件不同而不同,這是“多樣性”。但是,公共服務的本質在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無論您生活在哪裡,無論您的種族、信仰、職業、地位、身份、收入方面有何差異,您總需要衣食住行,也難免生老病死。少有所學、住有所居、行有所便、壯有所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訴求,也是一個社會正義的基本特徵。這是“統一性”。
所謂公共服務在本質上就是出於社會正義和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一國全體公民,都應該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務。從公共服務提供的角度,公共服務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公平,推進合理分配,協調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從公共服務接受者角度,公共服務是公民表達和實現他們的基本權益、共同利益的基本模式,也是無差別維護公民基本權力、維繫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
如今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服務一般包括
①基礎性公共服務(水、電、氣、交通等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
②經濟性公共服務(制度供給、巨觀調控、信息發布、規範監管等)
③社會性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環保等)
④公共安全型服務(國防、警察、消防等)
中歐公共服務發展與成就
記者:謝謝陳光教授對中國公共服務內涵的解答。我們很高興看到Pierre先生帶領了一個團隊研究了公共服務在歐洲的發展,我們很想知道歐洲公共服務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如何?是否可以從公共服務提供者對於歐洲GDP的直接貢獻、公共服務的從業人員和企業數量、社會對公共服務的投資等方面說明一下?
皮埃爾.鮑比(Pierre Bauby)先生:首先我們結束了對歐洲公共服務的概念的研究,已經對歐盟27個成員國的公共服務做了一個藍圖。藍圖中首先由Mihaela女士介紹了歐洲公共服務在組織方面的情況,從總體上了解社會組織及民間組織的基本情況。現在整個歐洲公共服務從業人員的數據已經統計完成,但全球的數據仍不清楚。目前,歐洲有5億人口,就業人員2.5億,其中有30%從事公共服務。在整個歐洲GDP中,26%是由公共服務行業貢獻的。現在歐洲有50萬個企業從事能源、交通、郵政及電信等行業。整個歐洲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為1500億歐元,公共服務行業在歐洲社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增強了歐洲的國際競爭力。這些數據都是保守統計,實際數據可能更大。
記者:在中國不知是否也有類似於歐洲的公共服務的相關數據?下面我想請問陳教授,中國公共服務的發展現狀和水平如何?有什麼階段性特點?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陳光教授:公共服務的提供基準,不僅僅是基本人權和道義的要求,也取決於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應該提供和能夠提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2009年中國人均GDP剛剛超過3000美元,正處在貧富差距增大的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保障救濟、養老保障、基礎教育、公共醫療、文化、就業再就業、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中國公共服務在公共基礎設施、基礎教育、農村合作醫療等方取得重要成就。但是,在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真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成都為例,需要用10年時間,到2020年才能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歐洲:多樣性的公共服務
記者:通過剛才中歐雙方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介紹我們看到,公共服務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挖掘。當然,我們也希望陳教授帶領的團隊能繼續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下面我想請問歐方專家,在歐洲,公共服務有哪些組織、管理和監管方法?
米海娜(Mihaela Similie)女士:就實體性公共服務而言,歐盟各國存在多樣性。就公共服務的機構而言,主要由公共部門提供諸如教育、健康、警察等公共服務。在歐盟成員國中有國家層面和地區層面的公共服務,但大多數公共服務都由國家層面的機構來提供。另一種形式是二戰以後國有化的公共服務較為普遍,郵政、鐵路運輸及部分國家的航空運輸主要由國有企業提供。現在的東歐國家已經沒有全民所有制,這是因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解體的結果。第三種形式是地方自治,這種模式在歐洲有150多年的發展歷史,這種模式包含公有與私有的合作,主要有三種形式:授權、公私合營和政府採購等。其中公私合營(PPPs)是一種公共管理理念。最後我想提的是社會合作形式,即地方層面通過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來提供公共服務以滿足公眾的需求。就經濟性公共服務而言,在過去的25年我們主要通過管制機構來進行管理,以確保競爭的有效性。當然,在歐洲也存在消費者管理機構來對公共服務進行管理,這些消費者管理機構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行業層面的。
公共服務:為弱勢群體服務
記者:謝謝Mihaela女士的詳細介紹。作為普通的公眾而言,我們非常關注的是如何保證公共服務能夠為社會公眾服務,特別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而不是服務機構斂財的工具?有請陳教授談談自己的看法。
陳光教授:為社會公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和重要承諾。基本公共服務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強調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是政府,二是強調基本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中最貼近民生的部分,三是基本公共服務要有合理的治理模式。一般而言,治理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公眾參與、透明度和問責。公眾參與保障公眾在公共服務過程中有表達權,包括表達自己對服務的要求並參與對服務結果的評價。透明度保障公眾能夠了解公共服務的政策、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對稱。而問責則要求公共服務提供者對公共服務的結果承擔責任。
此外,要保證公共服務惠及社會公眾,必須轉換政府績效觀念,從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觀轉向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的政績觀,從社會公用事業管理轉向社會公共服務。加強對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讓政府真正代表廣大公眾的利益來監管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生產,而絕對不能被少數利益集團所捕獲。
政府與市場共建公共服務
記者:公共管理的發展似乎總是處於一個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歐盟,服務已經處於一個相當高的發展階段,那么請問Pierre先生,您認為歐洲公共服務呈現出哪些發展趨勢?還有哪些主要問題?
皮埃爾.鮑比(Pierre Bauby)先生:是的,即使歐洲公共服務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我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現在整個歐洲各國都在努力尋找解決各國問題的方案,我想從實際意義上來談解決問題的方法。
眾所周知,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存在的,故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努力解決公共服務的問題,將二者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參與到競爭中,同時也要兼顧大眾利益。對於籠統概念的介紹,我想做進一步解釋。
首先,從機構方面,我們需要地方、地區、國家甚至整個歐盟制定法案、政策以解決面臨的共同問題。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求各機構、團體共同作出努力。如陳教授所說,公共服務的提供需要公眾的參與與信息公開。對公共服務的提供機構需要進行選擇,是由國家、社會組織還是由私人部門來提供?具體而言,如果我們要在城市建設管道,如能源管道或建設捷運等,這些工程是由政府來建設還是由某個企業完成?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上面提到的管道建設等,是由政府直接管理還是由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總而言之,公共服務不能成為一種官僚的象徵,而應當滿足大眾的需求,使真正享受公共服務的人滿意。這就要求我們考慮公共服務是要滿足上級要求還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求。我們應該有一些成文的條款,對不同的行業如教育、交通等,應根據各國不同的歷史制定成文的規章以規制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
公共服務:中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記者:感謝Pierre先生簡潔而生動的歸納。就中國而言,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也在不斷積累,下面請陳教授就此現象談談為何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就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強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
陳光教授:中國30年改革開放無疑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問題。我們甚至有些困惑:為什麼經濟上的巨大成就,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似乎增強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諸多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日漸突出的社會矛盾、衝突和令人擔憂的道德困境,在本質上表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今天已經轉變為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公共服務不均衡發展、公共服務不公正供給之間的尖銳矛盾。換句話說,我們認為,公共服務的“不足、不均、不公”是當下的主要社會與管理問題。
這便是中國政府把“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四大主要職能之一的緣由(另外三個職能是市場監管、經濟調節、社會管理)。現實中,公共服務在提供方式、服務範圍、服務效果上的缺失和不周全,依然是中國各級政府面臨的長期挑戰之一。
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今後30年中國的發展程度,取決於我們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成就和水平。
中歐互補共推公共服務發展
記者:謝謝陳教授的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想問Pierre先生,您參加了多次中歐社會論壇,那么您對本次論壇有什麼期待?
皮埃爾.鮑比(Pierre Bauby)先生: 我已經參加了之前的兩次論壇,均是關於公共服務的討論。這次論壇剛開始,我也帶來了許多意見。對這次論壇我有很多驚喜,第一,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相互溝通和相互了解;第二,公共服務討論的問題及挑戰更加廣泛;第三,中國與歐盟情況不同,歐洲正陷於金融危機,而中國仍處於發展階段,我們處於不同的情況。我們的論壇討論了很多公共服務問題,將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提上議程,深化並解決,這有對於解決歐洲金融危機和中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都有積極的作用。我相信中歐關於公共服務的合作會有更長遠的合作與發展。
記者:同樣的問題我們也想聽聽Mihaela女士的看法。
米海娜(Mihaela Similie)女士:很高興來到這裡,實際上我已經參加過一次中歐社會論壇,但此次對中國的變化感受很深。這次來我想加深對中國公共服務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解,就如陳教授所言,公共服務面臨的問題在歐洲也很普遍,我們無法找到固定的答案來解決公共服務的問題,我們知道歐洲的公共服務的發展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並不表示所有國家都發展到相同的階段。非常感謝有這種機會來參加此次論壇,和陳教授等同仁一起來探討中歐公共服務面臨的共同挑戰。
記者:謝謝歐方專家的精彩發言。最後我想請問陳教授,您在閱讀了歐方專家就歐盟27國公共服務基本情況有關材料以後,您認為歐洲公共服務的組織、管理和監管對中國公共服務有哪些重要啟示?
陳光教授:歐洲,特別是北歐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基本共識、概念內涵、服務標準、組織結構、管理政策、市場開放、監管規則等方面,有許多值得中國在發展的現階段認真研究、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第一,是歐洲先進的公共服務理念。在歐洲,有一個概念叫做“普遍利益服務”或者“大眾利益服務”( SGIs, Services of general interest),是指公共權力部門基於普遍利益和公共服務責任對所有公民提供的市場和非市場的服務,不管服務提供主體是誰,也不管提供的方式怎樣,滿足公共利益的需求是公共服務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在“公共服務的藍圖”(Mapping of the public services in Europe)中,不僅定量說明公共服務在GDP中的貢獻,同時他們特彆強調公共服務的 “正外部性”,SGIs帶來的不同社會階層、代際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團結與再分配的最佳化以及提升歐盟競爭力方面的作用不可以估量。同樣,我們也可以認為,做好公共服務是中國社會真正能夠和諧發展、贏得未來的重要基礎。
第二,是歐洲公共服務的治理模式。在歐洲,我們既可以看到與歐洲一體化相伴而生的公共服務在基本理念、標準、服務內容方面的一致性,也能看到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多樣性。同時,還有多種多樣的治理方式,包括作為政府職能的治理模式(The mode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and national ompanies)、全民所有的治理模式(“All public”)、區域自治的治理模式(Local autonomy)、委託與外部化的治理模式(Delegated management and externalisation)、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New Public Management”,)以及服務監管的治理模式(Regulatory agencies)等,其中,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上總的趨勢還是逐步減少公共部門的直接干預,鼓勵私營部門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建立與非盈利組織建立夥伴關係、實施嚴格的專業化的公共服務法律監管、實行廣泛的社會對話等等,對中國公共服務的發展有重要啟示。
記者: 今晚的“公共服務中歐學者媒體對話會”使我們在座的各位對中歐公共服務的歷史、現狀、問題和挑戰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謝謝中歐學者的詳細解釋和深入討論,希望我們今後還有機會跟蹤了解中歐公共服務的發展趨勢和未來。今晚的對話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光臨。
陳光教授在第三屆中歐社會論壇閉幕式上發言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我來自中國西南交通大學,我在第二個挑戰組,但是我的歐洲搭檔昨天從香港飛到上海,把我一個人留在了香港。實際上我們這次討論當中面臨了非常複雜的問題。在60多個小組當中,涉及到這個專題一共就有121個具體的方案和措施,9大組成了36個具體的措施和方案,我們面對非常繁雜的總結工作任務,我們想,有一個問題非常的關鍵,就是如何超越當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走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的道路。這不僅僅對於歐洲,對於中國,乃至於對於全球,全人類來講都是共同的挑戰,從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的討論過程當中,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七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七個問題正好是面對超越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走向真正可持續和諧社會的七個重大的轉型。
超越當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需要如下七個重大轉型:
第一,認識轉型。“認識和評估地球相對於人類進一步發展的極限,尊重和保護生物多樣性”。1972年羅馬俱樂部曾經警告人類,增長是有極限的。今天的中歐社會論壇應該在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基於科學的認識和評估,向世界提供相對於人類發展的地球資源的極限。重新認識和定位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創建生態文明形態。
第二,範式轉型。“推動和實行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和諧的範式”。1988年人類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行動,但是我們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好一點。現在的工作是要繼續推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並把它作為促進世界和諧的主要手段。
第三,技術轉型。“通過教育培訓和信息獲取以改善技能、提高意識、轉變行為方式,降低包括建築和交通領域的碳排放”。我們需要而且可以做的是,降低節能技術、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成本,變末端治理為綜合治理,讓技術向著生態、綠色、人性的方向發展。
第四,經濟轉型。“通過新型教育、經營者合作、公司社會功能的轉型與社會形成互動,改變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模式”。引入清潔生產,套用3R技術在循環經濟中。同時開展新型教育、鼓勵經營者的公益性行為、發展社會企業、實現企業社會功能顯性化。在中國,摒棄GDP主義;在歐洲,反思資本主義,創新經濟發展方式。
第五,生活轉型。“克服今天過度消費模式,保持和重現傳統知識的價值,利用現有的好的實踐,以創造生產和消費的新模式”。人類面臨的困境,主要是人類自己行為不當所致,要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方式,特別是過度消費的方式,倡導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活形態。
第六,社會轉型。“加強權力機構與市民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繫,促進可持續的幸福和安康,包括環境信息獲取、資源分配和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現代社會需要成熟的公民社會和公共活動,需要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良好互動,需要中國社會與歐洲社會之間的直接對話與互動。社會轉向型也包括城市功能的轉型,建立田園般的現代城市,既有交通信息之便利,又有山川田園之秀美,是亞里士多得、霍華德的理想,也是成都人的一種行動。
第七,發展轉型。“讓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夠公平、公正享受高質量教育”。也許我們不能用一代人的努力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幾代的不懈努力才是可持續的。這就是教育的意義。讓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夠公平、公正享受高質量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也是未來持續發展的希望。
陳光教授是中國創新管理與創新方法(TRIZ)領域的著名專家。2003年,他與創新領域的同仁們一起在西南交通大學倡議舉辦了首屆中國青年創新論壇。論壇堅持“高層次、強學術性、前沿性”的會議原則和“活躍創新思維、跟進國際前沿、交流學術思想、促進合作提高、推進中國技術創新研究的發展”的會議宗旨。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與會成員多為我國創新領域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議組成員等。每次會議最終將出版一本“中國創新管理前沿”專著。
2008年,陳光教授與台灣中華萃思學會會長沙永傑教授倡議召開海峽兩岸創新方法(TRIZ)研討會。主要內容包括:(1)創新方法(TRIZ)集成研究與理論發展:包括TRIZ創新方法的發展、TRIZ與其他創新方法的集成、TRIZ與其它管理方法的結合、國際TRIZ研究之比較等;(2)創新方法(TRIZ)推廣套用:包括TRIZ套用於各個領域的成果、TRIZ在工業企業、工程項目、工業設計、創意產業、信息系統、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套用案例和實務報告等;(3)創新方法(TRIZ)教育與培訓: 包括TRIZ教學、訓練方法、經驗分享等。會議確定西南交通大學和台灣中華萃思學會為永久主辦單位,研討會輪流在台灣和大陸舉行。

西南交大

西南交大西是南交通大學學校簡稱,英文名稱: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英文簡稱:SWJTU
西南交大西,坐落在成都市,是教育部直屬、以工科為主,工、理、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進入國家“ 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設和設有研究生院的全國重點高校。學校現有74個重點本科專業(其中有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3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大交通學科排名一直穩居全國第一。2000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2007年學校又以優秀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