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亹自幼承庭訓,勤奮穎悟,博通經史,長成後出外求學,到長泰縣拜進士唐泰為師,學業大進。
個人經歷
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胞兄陳翼同榜中式舉人,時稱“雙桂聯芳”。正統元年(1436年),登進士,初授戶部廣東司主事,轉戶部江西司主事,後升吏部考功司郎中。他在任考功郎中期間,考核官吏持心平正,秉公辦事,人稱公允。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部落瓦剌已逐漸強盛,瓦剌太師也先圖謀入侵,朝廷大臣多數主張賜給財物,以安其心,陳亹認為必須加強軍事防禦力量,以防瓦剌進犯,寫了《備邊御戎策》呈獻給英宗皇帝。英宗沒有採納陳亹的策略,偏信太監王振,御駕親征,在土木堡慘敗,被瓦剌俘虜,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變”。事後,朝臣都佩服他的膽略和見識。
天順四年(1460年)廣東布政使缺員,朝臣廷議,推陳亹任廣東右布政使,英宗召入內殿賜宴,給銀鈔,為他送行,以示榮龐。廣東自正統末年黃蕭養起義攻廣州後,景泰末年,又有廣西潯州大藤峽瑤民起義軍進入高州、廉州、雷州一帶活動,官軍連年疲於戰守,百姓苦於供役。天順初年,廣東新興、德慶、連州的苗、瑤民相繼起義,地方很不安寧。他上任後,體察民情,凡事但存大體,平恕不苛,縝密伺視機宜,掌握對待少數民族策略,既招撫又嚴捕,逐漸平息戰亂,深受當地軍民的愛戴。成化二年(1466年),因病上疏乞請歸休,並撰寫《明已賦》,抒發自已的情操。他歸鄉後,修建書院,並築臥雲山房為居室,徜徉山水,家居生活12年。此間,應雲霄吳永綏的請求,撰寫《南詔全城記》,讚揚在正統末年戰亂中,鄉人塗膺救活南詔(今詔安)城數千人的事跡。陳亹為政寬而不縱,嚴而不苛,為人寬和仁厚,有長者的風度。他思念父親曾是胡宗華的好友,而今胡宗華的後代較衰落,就把女兒許配給胡宗華的孫子。陳亹在廣東任職多年,深知荔枝是名貴的果樹,即帶回家鄉種植,並傳衍到全縣各地,其品種有烏葉(也稱“綠羅包”)和金鐘,烏葉在全縣普遍種植,金鐘在烏石種植最盛,成為荔枝中珍品。成化十四年(1478年)卒於家。
主要作品
著有《梅庵存稿》、《經籍要覽》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