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臣

陳乾臣

陳乾臣,(1896-1958),廣東南海縣人。原在今廣州越秀區北京街轄地居住。少年時曾在私塾熟讀古書。成年後,在陳李濟藥廠當掌柜。 陳乾臣先生為廣東說書史上最有代表的民間藝術大師,除造詣高超外,為人為事亦為後輩楷模。然歷來介紹甚少,少見文章更無相片,晚輩多不知此公,書網青年輾轉數年,僅於中圖文獻館得乾公著《百粵掌故》,可嘆!07年9月終聯繫上乾公後人,尤為感激乾公孫女丘慧女士親送乾公相片至說書網,雖僅一張,交談喜詳知乾公生平,亦嘆乾公資料毀於文革浩劫。現附顏志圖老師作乾公生平介紹,以饗讀者。

基本信息

早期經歷

愛國說書藝人

在三、四十年代期間,廣東說書壇上出現了以陳乾臣為代表的說書流派,給後代說書藝人很多有益的啟示和樹立了典範。

1932年“廣州電專學校”廣播電台招考“講古”(說書)員,36歲的陳乾臣應徵獲選。善講悲壯、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故事。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能充分運用古典文學語言,出口詞藻華麗。其代表節目有:《楊志賣刀》《易水送荊柯》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使人百聽不厭。他的藝術成就就在省、港、澳以及在新加坡等地,都有一定的影響。

解放前,廣東省政府主席陳濟棠的妻子莫秀英也曾幕名請陳乾臣到其府中講故事,陳乾臣講了段《梁紅玉擊鼓退金兵》,得到他們夫婦的大大讚賞。

不為日本人說書

1938年10月,日寇淪陷廣州,市府電台也被日寇控制了,成為侵略者的喉舌。該台想利用陳乾臣的聲譽,高薪聘請他說書,陳乾臣毅然拒絕,寧可失業,都不食敵祿。不為日寇效勞,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氣節。後來該台僱傭了另一名在廣州亦有名氣的說書藝人,陳乾臣知道後,就嚴厲批評他“無點骨氣!

到達香港

陳乾臣離穗赴港,應邀在“ZEK”電台講。當時在一部分市民眾,對國運、對人生產生一種悲觀、頹喪的情緒和一股“人慾橫六”的風潮,類似“鴛鴦蝴蝶派”的說書應運而生,充斥了香港文化市場。但陳乾臣堅持講正派故事,亦有一定的民眾基礎。

參加抗日工作

但好景不長,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1941年12月,香港也淪陷了。陳乾臣不願為日寇效力,第二天就離開香港,到了惠州的抗戰區,那裡是東江抗日游擊隊的根據地,陳乾臣到了那裡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45年抗戰勝利,陳乾臣返回廣州,在廣州的“勝利電台”重操舊業,取藝名“老陳”。 “老陳講古”這句話成了當時廣州民眾的一句口頭禪,婦孺皆知。除講古外,他還撰寫了內容包括嶺南歷史掌故、民間傳說的《百粵掌故》。

解放後經歷

解放後當選人大代表

解放後,陳乾臣的藝術,得到黨和人民的重視,他常在電台和嶺南文物宮(即“廣州文化公園”等地為民眾說書,深受歡迎。他本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是當時的南區政協委員、市第一屆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說書學會第一任會長,與舊社會相比,簡直事判若天淵。後來香港“麗的呼聲”曾派專人來穗,用高薪聘請他到香港演講,都為他婉言謝絕,一心致力於新中國的文化事業,當時的朱光市長,對他十分敬重,很親切地稱他為“乾公”,並在很多場合的大會上稱讚他是個“愛國說書藝人”,號召人們向他學習。

出版書籍

陳乾臣對廣東的歷史掌故、民間傳說很有研究,曾出版過一本《百粵掌故》。他對廣東的說書藝術,作過很大貢獻。

為人評價

根據老藝人回憶,陳乾臣對人謙虛和藹、平易近人。雖然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藝術成就,但從不以此驕人。看到同業在藝術上有缺點,他能直率指出,苦口婆心地諄諄教誨,從不保守。有些藝人生活有困難,他能慷慨解囊相助。受過陳乾臣教誨和生活幫助的藝人,至今談起了他,都無不為之感動,真有口皆碑。

可惜,病魔過早奪去他的生命,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就離開人世,終年六十二歲。這無疑對廣東說書事業是一個很大損失。但他那愛國的雄心、高尚的品德、高超的藝術,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