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 第七篇
內容提要
⑴脈象與四時的相應關係及其分類、主病和預後。
⑵各經的部分病變、證候、傳變及其預後。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譯文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
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麼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陰脈,能了解什麼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髒脈象真髒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髒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脈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 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症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乾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髮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隱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癒。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而偏重於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邪氣鬱結於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鬱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氣鬱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參考文獻
【附】閱讀參考文獻
因年代久遠,本文言語文詞深奧難懂。為了幫助讀者提高理解,特提供參考資料《把脈斷生死》一文如下:
中醫古籍總結七種危險的脈象,即釜沸、蝦游、屋漏、雀啄、解索、彈石脈等,稱為真髒脈,又叫七絕脈,凡見七絕脈,必死無疑。
雀啄脈,是一種脈來急速,節律不齊,止而復發,猶如雀喙啄食的脈象,表現為脈搏在連續快速跳動3―6次之後,出現一次較長時限的歇止,並反覆發作,短促而不規則。是脾氣已絕的表現。多見於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屋漏脈,是一種脈來遲緩,許久方來,如屋漏滴水的脈象,這種脈搏約為每分鐘20―――40次。可見於冠心病、風濕熱、白喉、室間隔缺損等病症,反映了體內營養胃氣的絕乏。
彈石脈,是一種來勢沉實,指下如以指彈石的脈象,由於血管高度硬化,彈性極差而伴有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所致。常見於各種心血管病症,如橈動脈粥樣硬化合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病症等。
解索脈,是一種脈來如繩索之解散,節律紊亂,忽疏忽密的脈象,其脈率多在每分鐘80―150次。常見於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人。
魚翔脈,是一種脈來時起時伏,似有似無,如魚之翔在河水的脈象,表現為嚴重的心律紊亂,脈率為每分鐘
160次以上,發作初期脈體尚清楚,持續時間長時脈搏即突然減弱,似有似無。可見於心臟實質嚴重損害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克山病等。
蝦游脈,是一種來隱隱約約,去時一躍即逝,如蝦游之狀的脈象。其表現為嚴重心律紊亂,脈率快至每分鐘
160次以上,脈位表淺而脈搏無力,並反覆隱沒,血壓甚至降為零。持續隱沒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不等。常見於低血鉀症、冠心病、房室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心肌炎等病症。
釜沸脈,是一種脈來極快,有出無入,如鍋中水沸,絕而無根,時出時滅的脈象。其表現為心率超過每分鐘
180次以上,脈律突發突止,常見於陽熱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的低血鉀等。
偃刀脈,是一種來勢弦細而緊急,如同以手摸刀刃之口的脈象。原因是由於諸多因素導致中小動脈血管緊張度增高。常可見於腎性高血壓等動脈硬化症病人脈中。
轉豆脈,是一種脈來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轉的脈象。具體原因是由於心臟節律過速,血液流動過快導致脈管圓滑、流利不可捉摸。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毒性心肌炎,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肉瘤,紅斑狼瘡性心肌病導致的重病垂危病人。
麻促脈,是一種急促而零亂的脈象,其脈率可達每分鐘160次以上。常見於頻死病人,嚴重低血鉀,洋地黃中毒等心律嚴重失常病人。
正常脈古稱平脈,是健康無病之人的脈象。正常脈象的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72
-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主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正常脈象有胃、神、根三個特點。有胃:有胃氣的脈象,從容、和緩、流利。古人說法很多,總的來說,正常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便是有胃氣。即使是病脈,無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氣。脈有胃氣,則為平脈,脈少胃氣,則為病變,脈無胃氣,則屬真髒脈,或為難治或不治之徵象,故脈有無胃氣對判斷疾病凶吉預後有重要的意義。
有神:有神的脈象形態,即有力柔和,節律整齊。如見弦實之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脈,微弱之中不至於完全無力者都叫有脈神。神之盛衰,對判斷疾病的預後有一定的意義。但必須結合聲、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臨床上胃與神的診法一樣。
有根:三部脈沉取有力,或尺脈有力沉取不絕,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或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是有生機。若脈浮大散亂,按之則無,則為無根之脈,為元氣離散,標誌病情危篤。
絕脈即真髒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脈象,真髒脈的特點是無胃、無神、無根。為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徵象,又稱“敗脈”、“絕脈”、“死脈”、“怪脈”。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陽,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
”真髒脈的形態在該文中亦有具體描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闢辟然„„;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醫學入門·死脈總訣》說:“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靜中跳一躍,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可供參考。
根據真髒脈的主要形態特徵,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無胃之脈,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徵。如脈來弦急,如循刀
刃稱偃刀脈;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為轉豆脈;或急促而堅硬如彈石稱彈石脈等。臨
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髒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徵兆之一。
2.無根之脈,無根脈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徵。如浮數之極,至數不清;
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稱釜沸脈,為三陽熱極,陰液枯渴之候;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
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遊動,稱魚翔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
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稱蝦游脈,均為三陰寒極,亡陽於外,虛陽浮越的徵象。
3.無神之脈,無神之脈以脈率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徵。如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
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稱雀啄脈;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者稱屋漏脈;脈來乍
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稱解索脈。以上脈象主要由脾(胃)、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
生命即將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