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
姚公美政誰與儔,不減昔時陳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驄馬游。
東山高頂羅珍羞,下顧城郭銷我憂。
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彩舟。
笛聲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
燈前往往大魚出,聽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風起寒浪涌,取樂喧呼覺船重。
滿空星河光破碎,四座賓客色不動。
請公臨深莫相違,回船罷酒上馬歸。
人生歡會豈有極,無使霜過沾人衣。
點評鑑賞
《唐詩解》:
娛游未已,而忽有勸戒之意焉,其《唐風》遺韻乎?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景險語奇,惝恍自失;與渼陂之游,如畫如記。梅鼎祚曰:歡樂之極,哀情孔多,此亦人情乎?大都從漢武《秋風詞》來,而良七瞿瞿,足為名訓。此篇與《樂遊園歌》、《渼陂行》互看。
《杜臆》:
笛聲用“憤怨”,特異。“三更風起”四句,情景奇絕,已有樂極悲來之意;故轉語云:“臨深莫相違”,蓋臨深淵者懷兢也,寓意甚遠,《唐風·蟋蟀》同旨。
《而庵說唐詩》:
詩中語多冷刺。“姚公美政誰與儔,不減昔時陳太丘”“誰與儔”、“不減”,極有斟酌,字字陽秋。
《詩辯坻》:
其詩起四句先將二人敘完,次敘登山只二句,次將泛江衍為長篇登山、泛江,自是俳勢;一略一詳乃爾,章法已奇。至主客是兩長官、二十句中以四句了卻,意在有無間耳。他人於此戀戀悵悵,豈能自已。
《杜詩詳註》:
一韻分為兩段,故一句五句,連拈韻腳(“東山高頂”八句下)。
《聲調譜拾遺》:
此古詩歌行極則也。其用韻轉換、聲調高下疾徐處,皆當細意會之。
《繭齋詩談》:
倒運題目,其中山短水長,錯成章法。
《唐詩別裁》:
結出好樂毋荒意,而措語含蓄,耐人咀吟。
《讀杜心解》:
起四句,總領大意。次八句,先敘東山頂宴,次敘攜酒泛江蟬聯而下。“三更”兩句,借風勢蹴起一波。末四句,趁風勢就作收局。
《杜詩鏡銓》:
善寫虛景(“燈前往往”句下)。蔣云:妙是“色不動”,若雲“色動”,便是醉意。忘反意俱借三字較輕逗出。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